沒有賊患,劉道規來這一趟就沒什么意義。
八幢已經走上正軌,幢民們紛紛入山,砍柴、狩獵,儲備各種過冬的物資。
海船從廣陵轉到了瑯琊,劉穆之說到做到,征集了四百多水手,跟著李大目一同出海捕魚,漁獲三七分成。
吃不了的咸魚和昆布都會曬干,儲備起來。
曹思霏將八幢的婦人孩童集中起來養蠶織布,規模不大,但能讓婦人和孩童們每天吃上兩頓飯。
整體而言,八幢目前還處于自產自足的階段,勉強養活自己。
能做到這一步,在這世道已經不容易了。
忙碌之中,劉穆之帶著二十多名隨從策馬趕來氶城。
一看他風塵仆仆的樣子,劉道規就知道有事,便讓劉遵、孟干之守在外面。
經過上一次戴耆之之事,兩邊已經非常熟了,相當于一條船上的人,也就免了寒暄客套,直奔主題,“道則可知漢武帝在瑯琊設置鐵官?”
“鐵官?”劉道規神色一動,知道劉穆之是來干什么的了。
漢朝將鹽鐵收歸國有,設置鐵官,集中經營和生產。
也就誕生了鹽瀆的一百多座鹽場。
如今鹽瀆的鹽場已被毀壞,短時間內基本沒有修復的可能,江左戰云密布,都顧不上鹽瀆。
但生意總還是有人要做的,南邊不亮北邊亮。
瑯琊郡也靠海,其港口直通倭國、百濟、高句麗。
劉穆之道:“我準備恢復鹽場,販鹽入中原、河北,不知道則意下如何?”
劉道規一拍大腿,整天惦記著殺人放火,在軍府中與那些牛鬼蛇神們勾心斗角,視野都受到了限制。
這么大的一筆生意,竟然沒有想起來。
幸虧遇上劉穆之,不然損失就大了……
“大善,我愿助劉兄一臂之力。”
越是戰亂,對鹽的需求就越大。
北國胡人居多,戰馬牛羊都要吃鹽,瑯琊東面靠海,北面西面都是大山,想要將鹽運出去,必須經過蘭陵。
蘭陵挨著桓公瀆,周圍是下邳、彭城、沛城等重鎮,四通八達,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劉穆之道:“所獲鹽利,瑯琊四蘭陵六如何?”
“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對半分。”劉道規更看重他這個人。
“就知道則是重情重義之人,不過該怎么分還是怎么分,且重建鹽場,須投入錢財。”
弄了半天,劉穆之是來借錢的。
這也說明他知道鹽瀆是誰下的手,這種事情瞞不過聰明的有心之人,連袁鶴也一直懷疑自己……
劉道規心照不宣,“你需多少?”
這種雙贏之事何樂而不為?
“我這幾日粗略估算一番,至少二十五萬緡……”劉穆之還真敢開口。
“劉兄太看的起我了。”劉道規一陣苦笑,二十五萬緡……自己所有的家當都算上,再砸鍋賣鐵也湊不出來……
果然鹽鐵這種大生意,不是小人物能玩得轉的。
制鹽不是簡單的將海水曬干就完了,先要往鹽池里面投放草木灰,獲得鹵水,再經過過濾、熬煮、淋鹵提純等等工藝,復雜繁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