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山微山的鐵礦都是露天的,直接帶著人去挖即可。
劉道規本來在赤山就有一座營寨,正好變成鐵坊,唯一的問題就是周圍沒有煤礦,需要從中原購買。
雖然有曹霽的商隊在,但價格不菲。
錢都花在運輸上,潁水、汴水的運河體系年久失修,很多地段淤積,只能靠木車和人力轉運,提高了運輸的成本。
其實想要煉制高品質的兵器,用木炭更好一些,煤炭冶煉出來的鐵較脆,柔韌性差,一碰就碎,木炭雜質少,燃燒相對穩定,兵器內部的裂痕較少。
反正手上捏著將近四五千人的奴隸,劉道規干脆開了四座炭窯,伐木燒炭。
“所有兵器上刻上工匠名字,品質高損毀少者,年底賞賜五緡錢,十石糧!品質差損毀多者,每月當眾抽打十鞭!”
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賞罰制度,工匠們就缺少積極性。
物勒工名從春秋時就是老傳統。
相對于北方的胡人,劉道規已經非常客氣了。
工匠在魏晉之時,與軍戶一樣地位低下,是士族門閥的奴隸。
軍戶一年到頭不打仗,還能歇息幾個月,但工匠一年到頭都在忙碌,魏晉士族驕奢淫逸,工匠們忙碌至死。
朝廷直接有法令規定:良家人,非醫巫百工商賈之也。
明令禁止公卿、士民與工匠通婚,一腳將工匠踩進了社會的最底層。
劉道規個人感覺越是天下大亂的時候,工匠的作用越大,春秋戰國工匠能做出各種匪夷所思的東西,技術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如今也是天下大亂,北方胡人之所以越來越強盛,歸根結底還是掌握了華夏的技術。
至少在兵器盔甲上,并不比南國弱。
“五緡錢十石糧?”工匠們眼神一亮。
“以后你們不必耕田,一心打造兵器,按月領取糧餉,若造出的兵器有所革新,或帶出徒弟有所成,另有重賞,此外我還提醒諸位,工匠營的官職未定,誰想做官,全憑手上的本事。”
劉道規始終相信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我等定舍生忘死!”
沒必要將工匠的地位限制的那么死,只要是有助于提升華夏文明,就應該給予他們相應的地位,華夏的優勢之一便是工藝和技術碾壓周圍異族。
無論如何,這些工匠的貢獻要強于那些廟堂上的士族。
漢末三國時候的士族,還得以天下為己任,而兩晉的士族,大多數都是蛀蟲,無能又無恥。
北國淪陷時,身居宰輔之任的王衍率二十萬士民軍眾南下,被石勒八千輕騎追殺,兵敗被俘,為了活命,跪求石勒稱帝,連石勒都看不過去了,令士卒半夜推倒墻壁將其壓死……
劉聰隨后攻破洛陽,晉懷帝司馬熾為了活命,宴會上當斟酒的仆人,隨后長安淪陷,另一個皇帝司馬鄴被俘后,為劉聰執戟開路,行酒洗杯,劉聰行廁時拿馬桶蓋,倒馬桶……
華夏危難,這些士族高門和王公貴族丑態百出。
華夏的氣運和尊嚴就是葬送在他們手上。
不到三天,第一批斧、錘、槊樣品出爐。
劉道規取過一柄斧頭,五六斤左右,作為戰場上的兵器,其實已經非常重了,沒有一定的膂力,堅持不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