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種武器本來就不是給尋常士卒用的。
錘則輕一些,一斤左右,短柄,一錘下去,鐵甲凹陷,骨頭斷裂。
劉道規沒想到的是,最重的是長槊,槊頭形如一柄短劍,卻比短劍重多了,將近四斤,相當于兩把環首刀的重量,搭配一丈八的酸棗木桿,將近十四斤。
一槊下去,鐵甲上就是一個窟窿。
如果騎上戰馬,鐵甲在它面前就像是紙糊的一樣。
“優先打造長柯斧和長槊,其他兵器先放一放。”
長柯斧作為精銳步卒的主戰兵器,長槊作為騎兵的兵器。
再搭配長矟、弓弩、盾牌,一支精銳也就成了。
至于重裝騎兵,劉道規目前不準備弄,一是戰馬太少,弄不出來,二是騎兵是戰略兵種,主要作為奔襲突襲之用,正面戰場還是要靠重裝步卒。
除非哪天能拿下一塊養馬地,有穩定而優良的戰馬。
兵器還好,鐵甲的制造卻非常緩慢,要經過鐵片的打造、粗磨、穿孔等多道工序,至少三個月,而明光甲、黑光甲等高檔盔甲要三四十人協作兩百多天……
眼下一切剛剛開始,人手本來就不足,劉道規也只能將就。
目前軍裝盔甲勉強夠用。
八幢的披甲率高達四成,已經相當夸張,北府軍中的披甲率也才一成左右。
三國鹵城之戰,司馬懿被諸葛武侯斬三千甲首,就讓整個雍涼震動。
當年淝水之戰,八萬北府軍也才湊出七千甲士渡河,猛攻二十余萬氐秦大軍。
當然,擴軍之后,披甲率會下降到三成左右,但也是相當高了。
有多大腳就穿多大鞋,手上只掌握這么點領土,能有九百甲士,相當不容易,大部分都是從戰場上繳獲的。
這么一配置,八幢的戰斗力直線上升。
每幢一百長斧甲士,一些身強體壯的力士里面還穿一套鎖子甲,人手一把弓或弩,配五十支箭,遠程攻擊能力和防護能力拉滿。
其他士卒則配以長矟,同樣配以弓弩。
遇到敵軍,先三輪齊射,然后長矟接鋒,左右翼騎兵襲擾、迂回繞后,攻擊薄弱之處,最后長斧甲士正面破敵。
這是劉道規綜合吳子、六韜等兵法,加上自己這兩年實戰經驗總結出來的一套戰術。
剩下的就看士卒們能執行力。
一萬人以下的小規模戰爭,劉道規不敢說是行家,但也經驗豐富。
尤其是大野澤南一戰,積累了非常多的經驗,一支軍隊的強弱并不完全靠裝備,行軍能力、凝聚力也是重中之重。
指揮一萬人以上的戰爭,難度大增。
組織能力、動員能力、后勤保障的難度直線上升。
就在劉道規心思放在軍務上的時候,細作前來稟報:“參軍,昌慮那邊有動靜了。”
“狐貍尾巴終于露了出來。”劉道規冷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