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將軍有軍令,我所部人馬留下,與高內史一同鎮守會稽。”
高珣成了廣陵郡司馬后,自然就跟劉道規不是一路人了,跟著高雅之和謝琰更有前途。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天下無不散之宴席。
“這是好事,以后高兄定能步步高升。”劉道規真心為他高興,這么多年總算尋到了門道。
“什么高不高升的,衛將軍的性子你也不是不知道,太難伺候了,我不出錯便不錯了,這場大戰你兄弟二人聲望大增,前途不可限量,潛龍勿用,終有飛龍在天之日,不可妄自菲薄。”
高珣反過來安慰劉道規。
不過他有句話倒沒有說錯,這場大戰,劉道規和劉裕收獲巨大。
在北府軍中地位上升,成了年輕一代中的翹楚。
甚至有人為劉裕和劉道規打抱不平,去找劉牢之抱怨。
劉牢之連劉敬宣都送出去建康了,自然管不到劉道規兄弟二人。
有聲望,便會有人追隨。
北府軍自成體系,現在看不出來,一旦到了關鍵時候,用處極大。
“高兄言重了。”
“就此別過,天下動蕩,說不定你我還有再聚之時。”
高衡一拱手。
劉道規還了一禮,目送他帶著人馬離去。
這時身后一人道:“參軍,我方才也收到衛將軍調令,鎮守吳興。”
劉道規回頭,卻是檀祇,不禁心中一動。
征虜軍府本就這么點人馬,謝琰先調走高珣,再弄走檀祇,將近去了三分之一,看來他是沖著自己來的,意在分化手上的實力。
這些人都是百戰精銳,征虜軍府被削弱不少。
不過這種手段有些上不了臺面,征虜將軍是桓弘,又不是自己。
而且左右兩部是高珣和檀祇的部曲。
劉道規實際掌控的后部不受影響,高珣和檀祇調走,反而方便劉道規另起爐灶,重新招兵,增強控制力。
“恭喜恭喜!”
“這是我小弟檀道濟,今后托付給參軍,隨意驅使。”
檀祇身后站出一人,沖劉道規拱手:“見過參軍。”
檀憑之與兄長劉裕十分要好,兩家關系不錯。
“檀家子弟果然非比尋常。”劉道規望著面前站著的年輕人。
肩寬體闊,滿臉英氣,一看就是才俊。
檀家其他子弟也多文武雙全,在北府軍中同樣聲名鵲起。
檀憑之當年還是司馬道子掾吏,如果司馬家扶持檀家,對劉牢之威脅反而更大一些,但渤海高氏門第高,是士族,檀氏是寒門,自然也就入不了司馬元顯的眼……
“參軍謬贊,叔父說過,檀劉是一家,今后兩家一體,同進同退。”檀祇將檀道濟托付給劉道規,進一步加深了兩家的關系。
而檀憑之更是一個聰明人。
這年頭寒門只有互相抱團,才能走得長遠。
劉牢之、司馬元顯、謝琰這些人目光短淺,卻不料下面的人竟然看的更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