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郡交接的非常順利,辟閭渾說到做到,將蓋縣、東平陽讓給劉道規。
但而縣的人口卻遷去了廣固。
劉道規心中微微不快,但也不好多說什么,很多百姓都是自愿跟他走的。
奉高城的慕容通還在堅守,劉道規讓戴耆之寫了一封文采飛揚的勸降信,奉高已經是座孤城,早些投降,必以上賓待之,不愿意投降也信,劉道規放其返回河北。
誠意十足,主打一個以和為貴。
但慕容通置若罔聞,似乎還對北面抱著某種期待。
拓跋珪攻不下中山和鄴城,收縮兵力,準備退兵。
這讓慕容通看到了一絲希望。
中山位于太行山東麓,一向是河北咽喉之地,周圍群山環抱,恒山、黑山、堯山、嘉山、常山拱衛周圍,中山因此而得名,滹沱河自西向東,為其屏障。
戰國第八雄中山國建都于此。
易守難攻,無法鋪開大規模兵力。
燕國的龍城精騎還在,城中還有十幾萬的青壯,糧草軍械充足。
魏軍雖然聲勢浩大,但多是騎兵,正常情況下根本不可能攻破中山。
偏偏這時候,魏國后方出現了內亂,之前被征服的賀蘭、紇鄰、紇奚諸部起兵作亂,拓跋珪久攻中山不下,退軍已是必然。
“慕容通既然不愿意歸降,那就耗著,先封鎖泗水,等到明年春暖,再攻打不遲。”
奉高位于泗水之南,劉道規手上有水軍,慕容通基本上是甕中之鱉。
王元德建議道:“軍戶分散于各地,不便管理,不如全部遷至任城。”
軍戶不是普通百姓,戰時是要出征的。
分散在各地,動員效率大大降低。
遇到大戰,軍戶們三五成群的趕來,單是編制他們,就要費很大的功夫。
而且全部遷往任城也不現實,畢竟他們的田分在蘭陵和魯郡,都是熟田,再讓他們來任城這邊開墾生田,肯定不愿意。
一塊生田變成熟田,至少需要三年。
泗水之北之西的田地,很多都是軍屯,由奴隸耕種。
劉道規腦海中靈光一閃,“那就在魯郡、蘭陵、任城、高平設置四個折沖府,每個折沖府設司馬一人,主簿一人,督護一人,負責軍戶的訓練,儲備戰馬牲畜、帳幕、木車、軍械、盔甲,遇到大戰,軍令下發個折沖府,再由折沖府召集士卒,一同進軍!”
有了折沖府,軍戶就有編制,遇上大戰,軍戶直接轉為士卒,由折沖督護領上戰場,交給參戰將領。
如此一來,動員能力大大增強。
每個軍戶手上都有田,手上有積余,不必擔心糧草。
這比粗疏的八幢強上不少,管理上更精細,也更適應目前的形勢。
敵人來,劉道規一封軍令,四折沖府,八千三百七十二軍戶,三五日就能召集八千三百士卒。
天下沒有完美的制度,只能根據形勢不斷調整。
就像一個不斷成長的少年,必須穿合適的鞋,才能穩步前行。
以前窮的喝西北風,一切為了生存,八幢非常合適,如今家大業大,折沖府更有效率一些。
事實上,如今晉室設置各種軍府,其實就是折沖府。
北府諸將與這種模式大同小異,遇上大戰,各北府將領率部曲參戰。
唯一不足之處便是士卒依附于將領,只聽將領的,而不知有朝廷。
而折沖府中,司馬訓練,主簿管軍械后勤,督護監察,遇上大戰,由軍府分配將領,杜絕了折沖府依附于某個將領的可能。
劉道規給軍戶分田,保證了他們的忠心。
也許某一天,折沖府也會出現各種弊病,但眼下,卻是最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