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規手握六千中軍,再加上這八千三百七十二軍戶,實際兵力接近兩萬,足以應付各種大戰了。
王元德先是一愣,然后贊嘆不已,“夫不出尊俎之間,而折沖于千里之外,將軍此策,實乃開創之舉!”
劉道規笑道:“窮則變,變則通,咱們白手起家,沒有靠山,只能自己想辦法,四折沖司馬,徐長命、茍忠、劉鐸之、姜道衡,督護從以前的督隊、督官中挑選,主簿則招募識字之人。”
“領命!”王元德拱手。
這種任命一句話的事,很多軍戶以前是八幢,早就習慣了,對他們而言,不過是改了個名號而已。
只要不侵犯他們利益即可。
不到半個月,四折沖府的框架就立起來了,司馬和督護的人選好說,直接軍中挑選,不過主簿人選有些難。
這年頭會讀書識字的人不多。
只能挑選劉、蕭、曹三家的子弟。
正好舅父蕭源之之前推薦了兩個蕭氏子弟,蕭摹之,母親蕭文壽的堂弟,也算是劉道規的叔父,三十五六的年紀,老成持重,不擅與人交際,但才干卻是實實在在的。
另一人名叫蕭源之,年僅十五,文武雙全,生的器宇不凡,其父乃洮陽縣令蕭卓。
江左內斗激烈,蕭氏這種三流士族,自然入不了朝廷的眼。
曹思霏也推薦了兩個族中子弟,曹云、曹霖,是曹家的后起之秀,都是二十上下,談不上多出色,但能文能武。
上陣父子兵,打仗親兄弟。
這年頭宗族血緣是最佳選擇,姻親也非常重要。
司馬懿就是靠到處姻親,在士族中結了一層厚厚的網,所以高平陵之變時,士族大多站在司馬家一邊……
蕭氏這些年不聲不響,但家風清正,根基扎實,族中子弟皆有才干,劉道規用人之際,自然來者不拒。
沈月菡也推薦了自己的親弟弟沈慶之。
“你這弟弟今年才十二歲吧……”劉道規怎不知他的心思?
生了劉義興,便想為兒子鋪路。
水軍之中,大部分是吳興子弟,沈家人也有不少。
“小弟雖然只有十二,卻勇武過人,是個好苗子。”沈月菡為劉道規誕下唯一的子嗣后,在府中地位節節攀升。
不過曹思霏肚中又有了起色,這一次不知是男是女。
“我先帶在身邊培養培養再說。”
吳興沈氏跟彭城劉氏一樣以武立宗,出了不少猛人,沈慶之能用最好。
這年頭十二歲差不多就是成人了,上陣從軍的就有不少。
劉義興是沈月菡所生,但也是自己的兒子,作為父親,自然也要為兒子的將來考慮。
天下亂成這樣,胡人在北方已經根深蒂固,驅除胡虜復我河山,或許要用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人才越多越好。
“多謝夫君!”沈月菡大喜,連忙讓人喚來沈慶之。
果然生的英武不凡,一點都不比蕭源之差。
“小人拜見將軍。”沈慶之沒有絲毫慌亂。
“你準備當個什么官啊?”劉道規開門見山,故意試探他。
一個人的城府可以偽裝,但心性偽裝不了。
沈慶之一愣。
沈月菡卻急了,“你兄長又不是外人,快說啊。”
沈慶之想了想,平靜道:“愿為軍中一小卒!”
沈月菡嗔怪道:“你這傻孩子,今日是怎么了?”
“有志氣!”劉道規卻大加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