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與武昌,就隔著幾座山,七日之后,桓玄的軍令又來了。
果然不出劉道規所料,口頭上嘉獎了幾句,東西一件沒有,還讓劉道規南下與他一同攻打新野。
曹魏曾在新野設置江北都督,防備武昌的吳軍,以王昶、王基等重將鎮之。
城池之堅固不在宛城之下,守將姚平都是姚興的堂弟,是個硬骨頭。
劉道規對強攻城池一向沒什么興趣,傷亡太大了。
新野這根釘子釘在西府頭頂上,沒釘在自己頭上。
“回信一封,就說我部人馬傷亡太大,士卒皆有厭戰之心,無力再戰,姚碩德在北面厲兵秣馬,隨時有可能南下,新野人馬不到一萬,請楚公自己想辦法。”
一粒糧食一文錢都沒有,劉道規怎么可能為他賣命?
若是南下,桓玄肯定讓自己為先鋒……
眼不見心不煩,還是不去為妙。
劉道規不動,桓玄不動,姚碩德也不動。
形勢就這么僵持下來,都在等北面決出勝負,劉道規也將心思放在北面。
七月,拓跋圭率六萬大軍親至平陽,包圍柴壁。
姚興知姚平被困柴壁后,派兵從汾水渡口運糧支援姚平。
但拓跋圭掘壘數重,秦軍的糧草運不進去。
姚興無法,率四萬七千兵進抵蒲阪,卻忌憚魏軍聲勢,裹足不前,拖了好久,方才進軍,卻不料魏國算到他會走蒙坑。
拓跋圭親率率三萬步騎在蒙坑以南進攻秦軍,斬殺千余眾。
姚興敗退四十多里,不敢再進。
雖然只是一次接觸戰,卻暴露出兩國虛實。
秦國國力強于魏國,但姚興猶豫不決,不敢上去拼命,拓跋珪則不然,親率大軍沖殺在前,國力雖弱一些,但進攻性十足,在戰場上壓住了秦軍一頭。
姚興的表現比拓跋珪差了不止一籌,狹路相逢勇者勝,他不敢上,就是認慫。
呼延挺對秦國的評價還是太保守了。
連姚興也是徒有其表,占據地利,還是先出手,竟然被魏軍壓著打。
這一戰后,劉道規隱隱感覺勝負已分,拓跋珪成為北國新一代的霸主。
姚興不敢決戰,困在柴壁的姚平必死無疑。
劉道規準備進兵襄城郡。
毛德祖進言道:“姚碩德老成持重,秦國經此一敗,士氣受挫,襄城不可守,不如去書一封,令其退兵。”
柴壁的這一次交鋒非同小可。
姚興不敢戰,基本也就敗了,連帶秦國的崛起之勢也被打斷了。
中原的這些郡縣必然守不住。
劉道規從其言,“傳書給姚碩德,我給他十天時間,放他返回關中,十日之后,將召聚中原十萬之眾,南北夾擊,讓他好自為之!”
姚碩德現在退兵,還能為秦國保住一口元氣。
如果等到魏秦決出最后的勝負,他想退也退不了了。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