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壁之戰,對秦國的打擊遠超想象,四萬精銳不是戰死沙場,也沒有被坑殺,而是被魏國俘虜,成了魏國的奴隸。
大大充實了魏國國力。
而且拓跋珪并不打算就此放過姚興,九萬步騎繼續向西,圍攻蒲阪。
試圖打開通往關中的通道。
戰國時,魏獻河西之地于秦,因險設關以備秦寇,故曰蒲阪關。
歷史仿佛輪轉了一般,秦魏再次爭奪此地。
黃河東岸,魏軍鐵騎來往奔馳,旌旗烈烈,封鎖黃河渡口。
此城與柴壁地形極為相似,柴壁位于汾水之東,蒲阪位于黃河之東,秦軍想要支援,就必須渡過黃河。
姚興憂心忡忡,輸掉柴壁之戰,秦國只是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但若是失去蒲阪,關中門戶洞開,鮮卑鐵騎隨意進出關中。
但讓他上去救援,又沒有這個膽量。
跟柴壁之戰一樣,姚興只敢在河西岸上大聲疾呼,希望蒲阪守軍能死戰,姚平萬念俱灰,帶著部曲投水而死。
而這一次秦軍士氣更加低迷。
拓跋珪身先士卒,經常出現在前陣,姚興只敢躲在后面,讓別人去送死。
“拓跋小兒背信棄義,背叛前盟,參合陂坑殺五萬燕軍,今又擅自攻我,必遭天譴,他日必定父子兄弟相殘,身死族滅!”
姚興崇信佛門,深信因果報應。
在攻伐后涼時,親迎羅什入長安,以國師禮待,并在長安組織了規模宏大的譯場,令其翻譯佛經,萬人空巷。
佛門在秦國大興,比苻堅在時還要興旺。
姚興在長安永貴里修建了佛塔,在皇宮中建波若臺,坐禪僧人動輒千余眾,關中各郡崇佛蔚然成風,境內百姓禮佛者十之八九。
趙公姚旻道:“天譴是日后之事,眼下蒲阪不容有失,我軍修整數月,秦軍圍困柴壁數月,今有累攻蒲阪不克,士卒疲憊,天王可振臂一呼,殺過河岸,必能洗刷柴壁之恥!”
姚興頗為意動,環視周圍諸將,卻沒有一人目光敢與其對視。
拓跋珪來勢洶洶,連慕容垂都對他無可奈何,更別提姚興手下的這些將領。
秦軍以步卒為主,缺少騎兵,打贏了,拓跋珪掉頭就走,戰敗了,就會重蹈參合陂的覆轍。
“就沒有人能擊退拓跋小兒么?”姚興也是無奈。
姚旻道:“天王曾與苻登戰于馬毛山,英明神武,將士無不用命,今日亦當如此!”
北方諸國,國君一定要能打,否則不能服眾。
姚興之所以能掃平關中,靠的就是馬毛山一戰擊敗了宿敵苻登。
如今河西有三萬秦軍步騎,弘農還有姚碩德的四萬步軍,蒲阪城中,老將姚緒還有一萬人馬。
“此一時彼一時也,拓跋小兒窮兵黷武,不顧士卒死活,秦國將士皆朕之手足……罷了,派人去請和,兩家罷兵,他攻燕,我攻涼,以后井水不犯河水。”
姚興主動給自己找了個理由。
實則是他不想打,也打不下去了,背后有仇池國和涼州諸部護虎視眈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