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甫之的人馬也向壽春撤退了。
倒是童厚之主動聯絡上孟干之,說是愿為內應。
不過現在劉道規反而對壽春沒多少興趣了,這個時候掉頭去攻打壽春,反而破了之前的立下的人設,引起西府軍和北府軍的反感。
得不償失。
桓玄正在作死的路上狂奔,暗中反對他忠于晉室的人不少,自古篡位沒那么容易,司馬家篡曹魏,還有夏侯霸投蜀,淮南三叛。
剛剛行至八公山大營,孟干之就來稟報:“都督,有人起兵了!”
“誰?”劉道規頓時來了興趣。
沒想到這么快就有人動手了。
“庾仄召集七千舊部,襲取了襄陽!”
桓玄將西府精銳調到了淮南,雍州刺史馮該的兵馬也調到了淮南,導致荊襄空虛。
而庾仄出身潁川庾氏,還是殷仲堪舊部,曾任南陽太守,庾氏和桓氏算是老冤家了,早在桓溫之前,庾氏便在荊州樹大根深。
庾亮、庾翼、庾冰一度掌控朝政。
桓溫還是庾翼提拔起來的,庾翼死后,桓溫滅其滿門。
桓玄起兵后,殺了殷仲堪,也殺了庾仄族兄庾楷。
劉道規笑道:“那咱們就有好戲看了。”
劉遵撇撇嘴,“才七千人而已。”
“庾仄僅憑七千人就攻下了襄陽,必有些手段,庾家在荊襄盤根錯節,這一次桓玄有樂子了。”劉道規為其解釋。
襄陽是重鎮,就算兵力全都調走了,也有青壯在,不是那么容易攻破的。
桓玄也不可能將兵力全都調走。
牽一發而動全身,桓玄若不能快速平定庾仄之亂,后果不堪設想。
桓氏明面上暗地里的敵人不少,都在觀望之中。
還有北府軍,都在等待一個時機而已。
劉道規大軍留在八公山大營休整。
果然不出所料,數日后,庾仄在襄陽城南設置盟壇,祭奠司馬氏的祖宗,打出清君側誅桓玄的旗號。
南蠻校尉參軍庾彬、安西將軍參軍楊道護、江安縣令鄧襄子起兵響應。
桓玄的老巢江陵人心惶惶。
南面長沙,桓濟之子桓亮以討伐庾仄為名,在羅縣(湖南湘陰境內)起兵,自稱平南將軍、湘州刺史,試圖渾水摸魚。
桓濟是桓玄的二兄。
桓溫死后,傳位桓玄,引起桓濟不滿,此時桓玄受到桓沖庇護,桓濟便聯合長兄桓熙密謀殺掉叔父桓沖,奪取西府大權,但二人豈是桓沖對手?反被桓沖察覺,隨后被罷黜,全家流放長沙。
桓亮長大,自然咽不下這口惡氣。
桓玄的根基在江陵,出了這么大的事,北伐弄不下去了。
但他也聰明,并沒有火急火燎的返回江陵,而是率大軍進駐廣陵,堵住北府。
一面分兵鎮守歷陽、姑孰,一面令馮該返回襄陽,再令荊州刺史、西中郎將桓石康領兵平叛,與馮該南北夾擊。
“都督,北面出事了。”
劉道規正幸災樂禍時,孟干之滿臉凝重的前來稟報。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