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無忌北上淮泗,最大的目的便是考察劉道規的實力。
事實上,他起兵造反之心比任何人都要迫切。
劉裕道:“淮泗鞭長莫及,阿規一動,桓玄必誅殺我等,且拓跋珪十余萬人馬屯于河北,虎視眈眈,他若南下,中原淮泗頃刻易手,屆時你我連退路都沒有。”
他說的也是實情,劉道規兵強馬壯不假,但周圍強敵環伺,根本動不了身。
不僅拓跋珪有吞并中原之心,連慕容德都有兼并江左之意。
北面必須有人扛住外部壓力。
何無忌也是文武全才,知道劉裕說的是實話,桓玄在壽春、合肥、廣陵一線布置重兵,長江之上,西府水軍控制各大渡口。
劉道規的人馬根本過不了江。
所以這場兵變,根本指望不了淮泗。
若不是桓玄也將劉道規當成了北方屏障,北府中的劉、何、檀等幾家武宗早就被滅門了。
何無忌低聲道:“那可如何是好?沒有淮泗,我們的實力去了七成。”
周圍熱鬧的嘈雜聲,將兩人的談話淹沒。
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誰也不會想到兩人就在這太極殿東堂商議造反。
自魏晉以來,東堂決議便是傳統,很多影響歷史走向的軍國大事都是在此地決斷的。
“有我在,三成足矣!”
這話若是從別人嘴中說出,何無忌絕不會相信。
但劉裕親口所言,就另當別論了。
妖賊幾十萬大軍,實際上是劉裕撲滅的,幾千人馬就殺的孫恩投海自盡。
只要桓玄定都建康,北府就擁有巨大優勢。
何無忌嘆服:“寄奴真英雄也!”
“桓玄將北府軍分拆給諸桓統帥,自取滅亡,如能將他們暗中聯合起來,便能迅速解決諸桓,去其羽翼,破起膽氣,桓玄色厲膽薄,紈绔子弟爾,倉促篡位,天怒人怨,稍遇挫折,便會逃回江陵,如此一來,江左為我等所有,進而傳檄天下,聲討逆賊,如探囊取物。”
劉裕跟在桓玄身邊近兩年,已經將他看透了。
此次登基稱帝,若能懷柔北府,獎勵士卒,說不定還能收攬一些人心,北府軍的反抗不會那么嚴重。
但他的眼睛從來不會往下面瞟一眼,以為解決了劉牢之、諸葛侃、高素等老將,控制了劉裕,便高枕無憂。
北府軍與晉室這二十多年來互相依存,晉室沒了無所謂,但西府軍進入廣陵、京口、建康等地,就引起了所有人的不滿。
北府西府針鋒相對這么多年,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彌合地域上隔閡。
何無忌道:“我這就去聯絡盤龍兄、彥達兄,有他二人相助,此事必成。”
劉毅和孟昶在廣陵蟄伏多年,實力不俗。
劉毅之兄劉邁在桓玄帳下為吏多年,其弟劉藩也是一員北府悍將。
而孟昶交游廣闊,人脈眾多,能聯絡到更多的反桓勢力。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