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子
荊襄其實也籠罩在戰火之中。
今年一開年,譙縱、桓謙、姚興便三路大軍圍攻,北面還要承受拓跋珪十五萬步騎的威脅。
不過全都被毛德祖、沈慶之、蕭承之、王鎮惡一眾將領擋住了。
所有人馬當中,譙蜀和桓氏最急迫,攻不下夷陵,便轉道攻打枝江、當陽、臨沮等地,一度攻陷枝江,威脅江陵側翼。
桓振的步騎,幾次殺入襄陽城下。
桓氏經營荊襄四五十年,即便被趕出去了,仍舊有人暗中與其眉來眼去。
劉道規在荊襄推行土斷,也損害了不少人的利益。
與桓氏勾勾搭搭,也就順理成章了。
直到劉道規率兩萬精銳返回襄陽后,人心方才安定下來。
“父親,這些都是襄陽暗中與桓氏來往的密信。”劉義興捧著一摞信箋。
劉道規掃了一眼,奇道:“你為何沒有揭發他們”
劉義興緩緩道:“桓溫桓沖鎮守江陵多年,頗有仁政,荊襄子民感懷至今,暗中心向桓氏者不知多少,今若捕殺這些寫密信之人,必逼反心向桓氏之人,是以不如隱而不發,令其憂懼。”
“你能看出這些,大善。”劉道規欣喜不已。
劉義興卻不居功,“是殷先生教導。”
殷仲文連忙拍了一記馬屁:“公子天生聰穎,勤奮好學,聰明過人,在下拋磚引玉而已。”
“你倒是會說。”
也不全是他的恭維,劉義興自幼便延請名師悉心教導,底子本來就不差。
“那你說說如何處置這些人”劉道規繼續問道。
“恕兒直言,無論父親對這些豪強如何寬仁,他們都會首鼠兩端,不妨借此事將荊襄大姓發配青州,以抑制豪強,亦可增強青州晉人實力,壓制青州胡人。”
劉義興侃侃而談。
劉道規斜了一眼殷仲文,他同樣也是滿臉驚訝。
顯然這些都不是他說的,這等眼界格局,他在之前的出謀劃策中從未有過。
劉道規不禁對這個兒子刮目相看起來,他常年留在彭城,長于婦人之手,本以為他會有婦人之仁,沒想到卻無半點心慈手軟。
這年頭一個合格的君主,絕不能有婦人之仁。
就算一個平常人,在這年頭心慈手軟也活不下去!
而且此策頗為高明。
青州胡多晉少,自段龕以來,不知遷入了多少匈奴、烏桓、鮮卑、雜胡,當地晉人早就南下了。
胡人太多,便是禍亂之源,現在是被劉道規打服了,一旦他們人口增多,或者有朝一日,己方虛弱,這些人必然反叛。
漢末三國戰亂瘟疫,人口大降,魏武帝施行以胡補漢之策,以氐、羌填充關中,以匈奴填并州,以烏桓填幽州。
雖然快速恢復國力,卻也為后來的五華亂胡埋下伏筆。
遇上司馬家的八王之亂,華夏元氣大傷,這些胡人立即化身虎狼……
劉道規一陣欣慰,曹思霏不愧是賢內助,不聲不響的培養出如此合適的繼承人。
不過臉上還是不動聲色,“這些是從何處學來的”
“兒前些時日正好讀到江統的徙戎論,頗有所感,《春秋》之義,內諸夏而外夷狄,戎狄性氣貪婪,兇悍不仁,不可以晉民待之。”
說出些話,說明他真將書讀進去了。
殷仲文的那句“勤奮好學”,看來并非奉承之語。
劉道規常年征戰在外,劉穆之留在建康,內政上正好缺少一個總攬全局之人。
老劉家的資質其實都不錯,都能文能武,只要不嬌生慣養,都是棟梁之才。
“從今日起,我升你為驃騎左長史,軍政庶務,你可參議之。”
“兒領命。”
他今年十二歲,在這時代已經不算孩童了,而且繼承了老劉家的身高優勢,十二歲就健壯的如同十四五歲的少年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