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死了?”劉道規收到消息后,不可置信。
拓跋珪一代梟雄,竟然被親生兒子拓跋紹殺了,不過拓跋珪的私生活也不怎么檢點,拓跋紹是他跟姨母所生,天生殘暴。
胡人的內斗比晉室更兇殘更直接。
從劉淵、石勒到石虎、慕容家無不如此。
這時代,有時候比的不是誰兵強馬壯,而是看誰的繼承人靠譜。
慕容垂英雄一世,所向披靡,卻生了慕容寶、慕容麟幾個活寶,生生將如日中天的后燕折騰沒了。
拓跋珪今年才三十八,年富力強,沒想到以這么滑稽的方式落幕了。
孟干之道:“拓跋紹弒其父,叔孫俊,拓跋磨渾、安同等擁立拓跋嗣,殺入平城,斬拓跋紹及其母,登基繼位。”
“魏國竟然沒有分裂。”劉道規暗暗可惜。
“拓跋紹素來殘暴,本就不得人心,又無軍功及部曲,殺父繼位,為天地所不容。”
冒頓殺父繼位,是因為他手中掌握兵權,拓跋紹年僅十五,既無黨羽亦無威信,弒父這種事在胡人眼中也是大逆不道之事。
魏國改制弄了這么多年,拓跋鮮卑漢化程度較高,當然接受不了拓跋紹。
這場叛亂持續的時間太短了,幾乎對天下大勢沒什么影響。
不過拓跋珪死了,以后來自北面的壓力大減,劉道規的也能將心思放在南面。
沒過幾日,魏國竟然還派使臣來遞交國書。
“拓跋氏世受華夏重恩,先祖曾與劉司空一同抵御羯胡,今后兩家亦當化干戈為玉帛,結好如初。”
使者恭恭敬敬,跟拓跋珪時代的態度完全不一樣。
劉道規心中不禁對拓跋嗣高看一眼,魏國現在的問題不是南面,而是內部,他竟能放低姿態,來結好自己這個驃騎將軍。
封愷道:“你們還占著洛陽,如何結好如初?洛陽乃華夏故都,歷代帝王陵寢所在,非同小可。”
洛陽不解決,和談無從談起。
這使者也是有備而來,“我主愿以洛陽交換平原郡與黎陽城,自此以黃河為界,井水不犯河水。”
洛陽對魏國而言,如同雞肋。
東西南三面險要都被劉道規占據,反而成了魏國的拖累,需要部署大量兵力,糧草全靠后方供應。
兵力一多,糧草供應也要增多。
平原郡位于黃河下游的南岸,是進出冀州的重要渡口,魏國拿下它,冀州便可不懼東南面青州的威脅。
總體上,兩邊都沒吃虧,劉道規兵不血刃收復洛陽故都,在面子上占了一些便宜。
這年頭地廣人稀,重要的是人,而不是土地。
青州剛剛拿下,還沒怎么治理。
劉道規踱了幾步,“平原可以換,黎陽不可。”
“就按將軍所言,我主誠心結好。”使者比劉道規還急。
拓跋嗣剛剛繼位,國中的叛亂還未平息,宿敵柔然南下,可謂內憂外患,穩住南面,便可集中精力解決內部。
不過劉道規也好不到哪去,譙蜀和姚秦虎視眈眈,妖賊圍攻建康,士卒正在休整,糧草不濟,短期內無力北伐。
兩邊結好,對彼此都有好處。
使者走后,封愷道:“魏國新主頗為不凡。”
劉道規然其言:“拓跋珪生了個好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