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他以洛陽換平原郡,就能看出其魄力和眼光。
拓跋嗣比拓跋珪講信用多了,連小平津和孟津一并交割。
洛陽城的宮闕城墻,沒有毀壞一處,自此洛陽、弘農、滎陽、南陽連成一片。
中原成了一個完整的地緣板塊,以后也不用擔心魏軍來犯。
劉道規也遵守承諾,將平原讓給他們,不過平原郡的百姓大部分不愿歸附魏國,遷徙至濟南郡。
還上了一道奏表,請朝廷遷回故都洛陽。
收復了司馬家的祖墳,該炫耀還是炫耀。
東面戰事逐漸趨于穩定,妖賊從丹陽郡轉道進攻京口,被劉懷肅擊退,京口穩住了,三吳八郡基本也穩住了。
劉裕推行土斷,也間接加強了三吳八郡的防御力。
妖賊起兵以來,三吳之地,沒有一處響應,足見人心向北。
這個時候請功,理所當然。
很快,朝廷就下了詔令,封劉道規為太尉,都督中外諸軍事,使持節。
劉裕以抵擋妖賊保全建康之功,獲封大將軍,錄尚書事,中書監,假黃鉞。
“既有大將軍,何必再升太尉?既有太尉,何必大將軍?”封愷看完詔令后,神色一動。
的確,按漢制,大將軍內秉國政,外則仗鉞專征,其權遠出丞相之右,實際上是全國軍事統帥。
但太尉為三公之首,亦掌全國軍政,地位還在大將軍之上。
劉裕是兄,劉道規是弟,不該這么封。
一般是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尉錄尚書事……
而且劉道規外鎮,都督中外諸軍事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總之,這兩道任命中有太多的古怪之處。
劉道規倒是不介意,但手下將吏不會這么想。
兩人實際上形成了兩個山頭,各自有各自利益。
垣苗道:“此朝廷離間之計也。”
封愷道:“如今須弄清楚,這道詔令是出自皇帝之手,還是大將軍之手。”
司馬家的人一直不安分,皇帝司馬德宗身邊還有司馬德文和司馬尚之,手上實權不小。
何無忌死的莫名其妙,很可能就是司馬家暗中所為。
此外,劉道規不得不考慮兄長劉裕的心思。
雖然之前有過承諾,但自古接掌權柄沒那么容易,漢武帝和太子劉據就鬧的刀兵相向,更別說是兄弟。
人人都會為自己的子孫后代考慮,劉裕的身體不好,但他的幾個兒子都已長成。
人性都是復雜的,兄弟之情是真,但父子之情更緊密,在權柄面前,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所以這道詔令有可能是朝廷的離間計,但也有可能是兄長劉裕的一次試探。
“送還詔令,就說我才德不足,難以勝任。”劉道規以退為進。
只要西府和北府兵權在,其他的都是虛名而已。
“將軍英明!”
眾人紛紛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