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行臺之事沒了下文。
翻來覆去看了幾遍,竟然只封了自己,一字未提兄長劉裕。
這未免有些太詭異了。
抵擋妖賊,保全建康,他的功勞也不小,還派孫處三千水軍泛海而下,收復廣州、江州。
“此乃車騎將軍私信,還請大將軍過目。”使者恭恭敬敬遞上一封厚厚信箋。
“有勞天使,好生招待。”劉道規揮手。
“領命。”劉懷默領著人去了。
劉道規拆開信看了起來。
每個字都寫的很大,一張佐伯紙最多寫十四五個字,不過每個字都如劍如戟,氣勢十足。
兩邊斗歸斗,但都遵守著底線,就像尋常人家的親兄弟,偶爾也會互相算計,但遇上外敵,也會團結一致。
他送信過來,也是尊重自己的意見。
信的內容很簡單,除了一些家長里短,最主要的就是詢問對他升任丞相之事的看法。
劉道規心領神會,這是要讓自己勸進。
以他的功績,別說一個丞相,就是封國公也夠了。
司馬家之所以還坐在皇位上,全靠他這些年的浴血奮戰。
劉道規令人喚來殷仲文,讓他寫了一封勸朝廷拜劉裕為丞相的奏表。
“臣等謹奏:昔董卓階禍,曹操竊柄,社稷傾危,生民涂炭。車騎將軍奮起布衣,誅桓玄于未萌,平盧循于既發,威震四海,德披萬民,昔蕭何守關中,諸葛亮治蜀漢,皆以丞相之重成王業之基。惟車騎將軍鑒往知來,早正臺鼎,則宗廟安于泰山,黎元沐其膏澤矣。臣等竊謂宜進丞相位,加九錫之禮,使名實相副,內外協和……”
殷仲文揮筆既成。
“我讓你勸封丞相,沒讓加九錫。”劉道規看完之后,心中頓感怪異。
步子邁的有些大了。
丞相還是臣,加了九錫之后,就不一樣了。
桓溫一輩子都未能達成所愿。
“大將軍早年也做過生意,精通討價還價之理,車騎將軍若無此意,自會拒絕,丞相之位便可水到渠成。”
“你倒是聰明。”劉道規一想也是這個道理。
正好可以借加九錫試探一下朝野的反應。
如今晉室天下,除了一個南豫州和南面的交州,幾乎都在劉裕和劉道規的掌握之中。
速度加快一些也沒什么不好。
只要有些眼力的人,都能看出司馬家的國祚已經走到了盡頭。
劉裕拜相,對劉道規也是好事,兄弟二人在朝廷和百姓心中的地位也會隨之提高。
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
只要有人的地方,爭斗便無處不在,尤其關系到權柄,無數人虎視眈眈,不可能沒有爭斗,兄弟二人斗而不破即可。
奏表快船送入建康。
劉道規算是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幾日后,建康傳回消息,果然如殷仲文所言,劉裕拒絕了加九錫之議,但接受了丞相之位。
這是衣冠南渡八十年來,自王導之后,第二個正式任命的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