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公可知溫水煮蛙?今日只是提綱挈領,具體推行還需從長計議,今年行一策,明年行一策,日積月累,自會成功。”
如此龐大的計劃,劉道規沒指望幾道軍令政令下去,就能成功。
但只要堅持下去,一步一步來,終究會實現的。
石虎在位時,從西域漠北遷徙百萬胡人入境,推行以胡代漢之策,再以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令北方晉人疲于奔命。
華夏的氣運跌落谷底,若不是出了一個冉閔,石虎的這一套幾乎就成功了。
而自冉閔之后,胡人也收斂了許多,前燕、前秦、后燕、后秦、南燕、北魏,都對北方晉人行懷柔之策,讓晉人有了喘息之機。
封愷兩眼泛光,“欲推行此策,須權柄在手,否則內有掣肘,外有威脅,必一事無成。”
他的心思,劉道規心照不宣,“不急,天下大勢在我們一方,順水推舟,順勢而為!”
進入許昌城內,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車水馬龍,商賈云集,店鋪林立,各種貨物琳瑯滿目,如同建康、廣陵、彭城一般繁華,來往百姓雖然衣裳破舊,但至少有衣服穿。
臉上也沒有饑饉之色。
巡邏的士卒盔甲鮮明,井然有序。
辛恭靖悉心治理多年,成果斐然。
“再給老朽六年時間,北伐所需,皆可從許昌出!”辛恭靖壯心不已。
“六年太滿了,最多三年。”
淮北屯田,自許昌始,與彭城一東一西,是劉道規的中原戰略支點。
許昌興起,整個中原就會穩定,將來北伐,不用千里迢迢從荊襄、江東轉運糧草和軍械。
辛恭靖道:“三年就三年,某這把老骨頭若能見到大將軍北伐成功,死而無憾。”
許昌沒什么看的,辛恭靖治理的才干不亞于守城。
上呈的公牒中戶數田畝、每年上繳賦稅都寫的清清楚楚。
連他麾下的掾吏一個個都精明強干。
在許昌住了十余日,劉道規準備北上,去洛陽巡視,新收復的地盤,總會有各種問題。
不過這時西面傳回戰報,劉敬宣、司馬容期、劉藩、司馬休之組成的聯軍果然遭遇挫折,收到譙道福、侯暉的頑強阻擊。
這種聯軍打順風仗如狼似虎,但遇到挫折,就會束手束腳。
都開始出工不出力起來。
劉敬宣只能自己上,率一千五百部曲與譙道福大小二十余戰,卻不得寸進。
屋漏偏逢連夜雨,從武陵郡輸送上來的糧食被蜀人獠人襲擊,一把火燒了個精光。
現在不是攻不攻成都的問題,而是如何安然無恙的退回來。
劉敬宣的求救信送到了許昌……
“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劉道規恨鐵不成鋼,猜到他們會敗,但沒想到這么快。
不救,丟的是北府的臉面,打擊北府士氣。
若是救他,等于救了司馬容期和劉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