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表奏朝廷,為足下請封赤亭公,子孫后代永享富貴。”劉道規望著姚興道。
破城之后,姚興沒有退守內城,而是直接下令守軍投降,還招降了城外的姚緒、姚紹、胡翼度、強超諸軍。
潼關、大荔這些要塞不戰而降。
長安城中的百姓也沒受到屠戮。
姚興還封存了城中府庫,維持秩序,將一個完整的長安遞交到劉道規手上。
“沛公好意,在下心領了,然亡國之人,實不敢再享富貴,愿以此殘生侍佛,從此講經誦佛,還望沛公成全。”
姚興一臉的心灰意冷。
“足下既有此意,某自當成全,赤亭公之爵可授予子孫,足下在位期間,興修水利,關心農事,體恤孤寡,大興教化,有功于華夏。”
劉道規并非安慰,他上位之初,邀請姜龕、淳于岐等大儒到長安講學,國內儒風盛行,又以孝治國,姚秦內部叛亂相對其他胡國最少。
還曾下詔境內因荒自賣為奴婢的晉人,悉免為良人。
而姚興本人也是佛門信徒,親迎鳩摩羅什入長安。
佛門雖有其弊病,但亦有教化之功。
姚興最大的問題,就是軍事能力太弱,柴壁之戰,不敢決一死戰,葬送了姚秦的國運。
劉道規這么大一頂高帽子戴下來,姚興也為之動容,“如此,心愿已了,此生無憾也!”
就在兩人寒暄之際,外面卻喧嘩起來。
“出了何事?”
孟干之道:“匈奴和雜胡不能燒殺淫略,嫌大將軍賞賜太少,聚集部眾,在宮外鬧事。”
“我給他們沒人分了三石糧,五緡錢,還嫌不足嗎?”
胡人果然貪得無厭,破城的第一時間,劉道規就將賞賜發了下去,識相的,早就離開長安了,只有一些野心勃勃之輩,還想要更多。
孟干之道:“他們要酒肉和女人,說是大將軍承諾給他們的……”
姚興雙手合十,“長安百姓不是晉人便是羌氐,皆沛公子民也,若奪人妻女而奉胡虜,必大失人心。”
當初姚萇起兵背叛苻堅時,就得到了隴右晉人豪強的支持,所以姚秦的根基除了羌人,大部分都是晉人。
姚興混了這么多年,關中諸胡的叛亂就沒停過。
劉勃勃也是他一口一口喂大的。
“去告訴他們,本大將軍再給他們每人賞一石糧,三緡錢,領受之后,各自歸鄉娶親也罷,換女人也罷,隨意。”劉道規退了一步,畢竟這些胡人當初聽從自己的號召,前來攻城,傷亡極大。
能用錢糧解決最好。
“領命。”孟干之拱手而出。
劉道規繼續與姚興聊著羌人起源。
關中諸族,人口最多的是羌人,其次是鮮卑諸部,再次是晉人,當年姚萇反苻堅,天水尹緯、尹詳、龐演等人糾集煽動羌豪,五萬余戶投奔姚萇,推其為盟主。
所以只要聯合羌晉二族,基本就可以壓制鮮卑、匈奴。
鮮卑和匈奴都有自己的王系傳承,內部凝聚力極強,在秦涼繁衍生息了兩百多年,在更西面一度建立了吐谷渾國。
至于雜胡都是墻頭草,誰強就投奔誰。
聊到興頭上,姚興竟然主動請求聯姻,“在下有一女,年方十五,頗有姿容,聽聞大郎君勇冠三軍,愿持帚侍奉左右。”
劉道規求之不得,“能與足下結為姻親,實乃幸事!”
劉義武與姚興之女聯姻,可以安定關中羌人之心,也可以穩固與姚氏的關系。
自此姚氏算是真正尋到了靠山。
姚興打仗不行,眼光和頭腦并不差。
口頭承諾都是假的虛的,唯有聯姻,才是真正的結盟。
正在這時,孟干之回來了,臉色有些難看,“有數千人領了錢糧自行離散了,但還有六千余眾不肯退去,說大將軍不可言而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