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口太多,還是讓王信順利入關,得知消息后,馮庸摔了茶杯,再也坐不住,憤恨道:“不殺此子,老夫誓不為人!”
想到損失的幾百鐵甲奇兵,馮庸心里仿佛在滴血。
外面的管家不敢進來,知道老爺最近脾氣不好,大廳內的幾名幕僚也沒有出聲,只有一人開口安慰了自家主翁,大家的臉色都不好。
“我還是小瞧了此人,早知如此,本該全力以赴才好。”想到自己現在反而要防備對方,馮庸臉上的橫肉就忍不住的抖動。
自己手里只有不到五百鐵甲騎兵,這是自己的心腹,大概率能跟著自己造反的。
但大同別處的軍隊,不一定會跟隨自己造反,聽自己的話是一回事,跟隨自己造反又是一回事,但也不是沒有拉攏的機會,主要還是看手段。
剛才開口的人又低聲說道:“目前而言,我們不宜輕動,等周元輔的消息吧。”
眾人面色難看,說起來,馮庸的確是周元輔派來大同,可已經是多少年的老黃歷,這些年里,自家節度雖然還在孝敬周元輔,實際上雙方都在默契的較量。
如果不是為了壓住皇帝,周元輔也不會向自家節度妥協多次。
最重要的是吃了敗仗,以周元輔的精明,如何會被蒙蔽,現在的局勢對于節度非常不利,除了造反之外,看上去并無第二條路。
可自家這些年里家大業大,誰會愿意陪節度造反。
唉,當初應該勸住趙燾,此人害了節度啊,有人露出同情的眼神。
馮庸肥頭大耳,眼睛細小,瞇起了眼睛,別人也很難發現,感受到人心思變,并沒有表現出來,而是留下最信任的那人。
那一邊。
王信入關后,帶著大量的俘虜,甚至包括大同軍隊的士卒,各地嘩然大波,信息很快傳遍大同。
各地議論紛紛,有人說馮庸指使手下偷襲王信,有人說王信在關外造反,還有人說王信和馮庸因為利益不和,雙方發生了火并云云。
很多聰明人知道發生了什么事,知道大同接下來不寧了,許多人更等著朝廷那邊的消息。
卻說鄭浩,因為此人伶俐,又是當事人,還是本地人士,所以被王信一起派回了京城,一路快馬加鞭,幸虧河西營最近不缺馬。
等到了京城,與劉通一起來到賈府。
看著門口的兩座石獅子,鄭浩滿臉驚詫,這國公府門第實在是高啊,不禁有些怯場,又不敢表露出來,忍得十分辛苦。
“國公府也就剩個架子。”身邊的劉通安慰道。
“你知道?”
“將軍說過。”劉通如實告知:“真厲害的人還在南邊呢,可惜不在京城,咱們這回來京,真正指望的不是這賈府,不過是賈府幫忙盯著些,朝堂上有人幫忙看著,和沒人幫忙看著,區別可大了。”
賈政是從五品的工部員外郎,有上朝的資格。
真正能決定的是內閣,并且前方的局勢,決定了內閣的決定。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