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等內閣的消息。
督察院。
李成賢的班房來了不少人,都是督察員里的御史,為了大同巡撫御史張文錦的事。
“張文錦沒有錯。”
“他在大同做的都是好事,于公于私值得贊揚。”一名年輕的御史激動道:“此人名聲極好,為官清廉,深受地方百姓愛戴。”
眾人知道年輕御史是張文錦的同鄉,年輕御史能第一個仗義出頭,許多人面上露出贊許。
“的確怪不到張文錦頭上,錯在馮庸,他這些年在大同當土皇帝,積弊難返,才有了今日之事。”隨后有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馮庸在京城關系不小,定會聯絡一些人為他說話,替他開脫罪責。”
“還有一個人叫做王信,此人只是游擊,倒是可以往他身上推,有他幫忙分擔責任,馮庸不敢太過得罪我們,他要是聰明的話,就會往王信那邊使力。”
“此言有理。”
眾人紛紛點頭。
他們把責任往馮庸頭上推,馮庸如果沒有退路,必然會向他們反抗,他們如今給馮庸又找了個背鍋的,而且王信和馮庸有仇,那么馮庸的選擇一目了然。
到時候,張文錦的責任被摘了出來,馮庸忙著把責任往王信頭上推,事情完美的解決。
至于王信怎么樣,又或者馮庸與王信鬧到什么地步,他們并不在意,而且他們是御史,身份清貴,反過來又可能是馮庸求著他們幫忙為他說話。
李成賢搖了搖頭,“張閣老已經去見王信了,等張閣老的信吧。”
因為以文制武的合作,督察院大部分御史選擇支持張吉甫,張吉甫入京雖然不久,可威望卻升的非常快,加上他的權利,已經隱隱不弱于周道豐這位首輔。
“張閣老見王信做什么?”
眾人猜不透。
——
王信穿著一身常服,在張府管家的帶領下,來到張吉甫的客廳,張吉甫笑著張望進屋的王信,仿佛沒有發生最近的事情,兩人之間的關系仍然和以往一樣似的。
王信露出笑容,又拱了拱手,笑道:“閣老,好久不見。”
張吉甫伸了伸手,請王信坐下,管家帶著人奉上茶水,然后和下人們離開。此次沒有大張旗鼓,張吉甫也沒心情擺弄別的,客廳里只有二人。
“那些御史的彈劾,你不要理會。”張吉甫開門見山。
“閣老是讓我承認?”
大同關外發生的事情很重要,明眼人都看得出大同面臨巨大的危機,那么到底是誰的責任,這就是官字兩張口了。
“是的。”張吉甫面色不變的承認,并不擔心王信的憤怒和反對,仿佛底氣十足。
王信倒也沒生氣,只覺得好笑,感慨道:“諸位御史認為張文錦不但無過,反而還是有功,末將相信以張閣老的眼光,必然看得清楚事實真相。”
如今朝堂上的主流聲音,認為真正有過的是馮庸和王信,張文錦不過是替二人補鍋而已,如果不是張文錦的負責任,局勢會更加危險,所以朝廷應該獎賞張文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