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遠關的關城比雁門關的要小,不過雁門關畢竟淪為內地,重要性遠不如威遠關,威遠關的軍事體系和經濟價值又遠高于雁門關。
中午時分,天氣比較炎熱。
關城實在是沒有什么景色,王信站在城頭上,望著遠處連綿的丘陵,到處都是綠色,對此地的資源比較認可。
這年頭沒有別的燃料,百姓們主要使用的是木材。
鄉村人口稀少,還能維持平衡,可城鎮就不行了,越是接近城鎮植被越少,所以才有了往城里賣柴火的行業,也有了賣炭翁。
樹木是土生土長,而煤炭受制于運輸,大部分地區無法普及。
望著一望無際的長城,大部分地區修建在荒野山丘,如此龐大的人力物力,如果用來修建鐵道,一萬里的鐵道也不在話下了吧。
可惜,想想就行。
真要干起來可不容易,很多事的確是對的,但是要符合當下的生產力。猶如最大的敗家子楊廣,做的事情件件屬于惠及千秋萬代的事,可偏偏卻給當時的老百姓帶來了無與倫比的傷害,事情也沒有辦成功。
典型的眼高手低,眼光的確很高,可超出了實際。
所以想要修建鐵道,必須要有市場需求,有了充足的市場需求,鐵道的誕生才能順理成章,不但不是負擔,反而是眾望所歸。
“見過將軍。”幾名掌柜在史平的帶領下,來到城墻上看見王信后紛紛行禮。
王信回過頭,打量了眾人一眼。
掌柜們年齡不一,穿著一身綢緞,并無過多拘束。
前明禁止商人們穿絲綢,大周開國時也禁止,還是太上皇剛剛登基的那些年,社會風氣開放了很多,商人們也開始穿綢緞起來。
不過買官賣官依然停留在勛貴階層,普通的官員和商人并無法買官。
通過買官賣官,又或者戰亂,乃至流民等是判斷不出一個國家是否興盛的。
如康乾盛世,沿海幾千萬的流民饑民,又有買官賣官是常態,貪污更是人人參與,毫無道德風氣,在各朝各代都會是昏君背負罵名,卻是個盛世。
太上皇是不是明君,大周是不是個盛世,王信不得而知,畢竟這些是后世史官記載。
總不能告訴隊伍們,再堅持兩年,八年抗戰就勝利了。
不管太上皇如何,也不論大周如何,自己從小事做起,做正確的事,那么自己的選擇就不會錯。
“將軍在看什么?”
一名掌管突然問道,打算看看新來的將軍對他們是什么態度。
“看商道。”
那掌柜笑道:“聽說將軍有點石成金之術。”
王信在大同聲名鵲起,許多人打探過王信的來歷,不同的人關注的方向也不一樣,商人們得知河西集市的事情,對王信和揚州商人的合作并不陌生,但是比較滿意王信的態度。
王信能遵守約定的行為,是商人們愿意支持的。
“相比較點石成金之術,我更會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