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門前七品官。
張吉甫雖然不是宰相,卻是未來的首輔。
管家雖然疲憊,臉上的精神卻藏不住,雖然語氣低調,渾身卻是透出一股傲然。
轎子里的張吉甫閉著眼睛養神。
聽著管家的話,想起了王信。
王信的能力十足。
用好了此人,會起到很好的效果,如在大同,他能打敗馮庸,雖然背后有自己的支持,可首先要他立得住,自己才能在背后使力。
“不要推,他來了后,直接帶來見我。”
轎子里傳出張吉甫的聲音。
“知道了,老爺。”
管家恭敬說道。
那王信雖然只是游擊將軍,老爺卻很重視此人,管家記在心里,知道自己下回應該如何對待王信了。
張吉甫終于回到了張府。
府里人趕來伺候。
此時。
王信和平兒原本已經睡下。
平兒力疲,實在不能伺候王信,王信也不讓平兒起來伺候,床鋪里的平兒堅持不住,已經睡得香甜,王信披著衣服,點亮了燈火,在燭光中沉思。
大周是在大明土木堡之后建立的。
戰亂數十年,最后大周建國,至今已經百年。
按照時間推算的話,原本的時空應該處于萬歷中后期。
大明到了萬歷朝,其實已經病入膏肓,因為張居正的改革,才有了萬歷中興,乃至于萬歷中后期三大征的底氣。
大周立國才百年。
又是大一統王朝,按道理應該還是中期才對。
可是大周的國情不同。
大周的戰亂程度比較低,人口損失較少。
大周開國的實力不夠強勢,所以妥協了許多,四王八公可以看成是對功臣的豐厚賞賜,也可以看成是功臣們的尾大不掉。
反而是大明。
朱元璋消滅了龐大的開國功勛勢力,為中下層上升打通了渠道,贏得了更久的生計。
而大周承襲明制。
與大明承襲宋制不同。
大明與大宋之間隔了一個大元,百年的時間,足以令人們斷絕了文化根基。大明開國之人都是大元生人,沒有一個大宋生人。
雖然是承襲宋制,其實是擇中選優。
反而大周承襲明制大多全盤接受,土木堡之變時,大明積弊已經不少了,這些弊端多被大周繼承。
種種弊端之下。
又有大周本身的短板。
特別是太上皇和皇帝的皇權之爭,影響實在是太大了。
大周開國之初東征北伐。
滅了韃靼和瓦剌,又重新歸化了女真,百年后,不光北邊興起了胡患,努爾干那邊也興起了蠻族各部,如今竟然有實力消滅兩千京營精銳。
雖然背后可能有東平郡王的原因。
可要消滅這兩千京營精銳,蠻人自己也得有足夠的實力才能吃得下。
還有未來的南安郡王吃了敗仗。
加上紅樓里的原文。
各處末世的景象。
多年后,連京城里都鬧起了大賊,可見地方已經失衡到了什么樣的地步。
等等。
這大周的局勢不太妙啊。
所以許多問題,不得不考慮。
現在正是大爭之世,西方諸國開始大航海,商業被釋放,生產力大解放的開端,但是大周卻陷入了戰亂,錯過了機會,王信覺得實在是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