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遇到了曾直,有了這遼東的大戶子弟,王信當然不會錯過機會,仔細打聽大周的遼東是什么局勢。
曾直門清。
原來。
大明開國之時,在遼東封了幾個藩王,靖難之役后,永樂皇帝打壓藩王,也把遼東和大寧等九邊之地的藩王全部取消。
永樂皇帝親自帶著大軍坐鎮九邊,一生之中五征大漠。
后來土木堡之變,大周取代大明。
大周沒有永樂皇帝這樣的雄主。
加上建國前數十年的戰亂,哪怕戰亂程度不是特別激烈,對邊地的影響依然不小,所以才有了四王守邊的模式。
韃靼瓦剌殘部勢力退守努爾干。
東平郡王帶著軍隊往遼東開拓,收復遼西走廊,拿下義州等地,設立北鎮軍,守住大遼河。
后來隨著大周數次的東征,徹底消滅了韃靼和瓦剌,深入努爾干,當地的一部分蠻族歸順,一部分蠻族躲入深山老林,加上遼東地廣人稀,因此也是采取都司制度,而不是郡縣制度。
再后來。
遼東人口日益增多,連努爾干的人口也在增加,于是遼東都司的管理范圍逐漸往前移,先后恢復開發遼左四衛,以及沈遼諸地。
反而是東平郡王和他的北鎮落在了后方,顯得有些尷尬。
這些年來。
遼東都司與東平郡王的面和心不和,又有時不時出現韃靼殘部的蹤跡,乃至于努爾干各蠻部的動作,有些聽話的,有些鬧事的云云。
至今局勢頗為復雜。
特別是蠻族崛起了三股勢力,這三股勢力互相敵對,又互相聯合,反而遼東積弊日深,遼東都司頗有些壓不住的態勢,又有了東平郡王機會。
曾直三言兩語就把遼東說的清楚。
雖然簡單,其實不易。
這些當地的消息,如果不是當地的大戶,外人很難了解清楚。
曾直看到遼東潛在的危機,也看到王信如何解決大同,雖然還沒有成功,可比之前要強了很多,因此才極為關心,不知道能不能把大同的方法,照搬去遼東。
王信思考了片刻,遺憾的搖了搖頭。
曾直下意識看向陸仲恒。
陸仲恒也搖了搖頭。
知道曾直是擔心王信不愿意別人學了去。
曾直相信陸仲恒的人品,因此認真請教道:“不知差在何處?”
“遼東與大漠不同。”
王信臉色慎重。
記得俄羅斯這個國家,有過關于大陸架制勝的一種說法,主要是占據大陸邊緣的國家,終將會贏得最后的勝利。
其實有些道理。
無論是遼金,或者蒙古,包括未來的大清。
起家都在東北。
大漠缺乏物產,需要靠著貿易才能維持,而東北不需要。
無論是馬還是弓等戰略物資,東北都不缺。
反而因為森林和極端的惡劣環境,這些成為了東北的地利。
俄國之所以能在歷史上輕易的征服大漠和東北,除了商業上的利益,主要是因為大清。
大清的主導下。
別的國家和地區都在人口暴增,唯獨大漠和東北的人口在驟減。
東北的潛力遠高于大漠。
可大清對東北的限制也是最嚴苛的,整個東北都沒有多少人口,所以才給了俄國撿便宜的機會。
反觀如今。
王信皺著眉頭說道:“努爾干的人口雖然不多,卻也是不少,天寒地凍,人極為兼任,而外人卻無法輕易立足,沒有地利;又有東平郡王和遼東都司如此復雜的局勢,可以看成沒有人和,這些年里,不光內地遭災,努爾干遭災更為嚴重,所以也沒有天和。”
眾人仔細聽王信的分析,時不時點頭。
王信嘆道:“天時地利人和皆無,所以大同那邊的模式無法照搬。”
眾人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