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久。
曾直苦笑一聲,感慨道:“難道任由遼東局勢糜爛不成?”
“除非集全國之力。”
王信認真道。
商業追求利益,大漠疲軟,加上自己學西班牙人,用了些許不光彩的計謀,所以才能根據當地特色,推出了現在的大同模式。
但不是什么地方都有利益的。
俄國東擴沒有地理阻礙。
反觀內地,北邊是蒙古高原,東北是外興安嶺,水路交通都不便,不像俄國,可以沿著河流往東而行。
加上內地的棉花種植和織造業發達,大大降低了對皮毛貿易的需求。
至于東北。
東北比大漠要難征服。
那么利益與得失算計下,明顯要虧本的情況,那么只有集中政治和資源,通過自上而下的權力來主導,才能推動開來。
比較松散的地方大戶,不可能發起如此高效的模式。
比如誰來當頭?
而且是說一不二,掌握實際大權的頭。
沒有大戶甘愿讓出去的,他們連現在的皇帝都不愿意接受。
歷史已經證明。
如地方鄉紳大戶們主導的南明。
曾直聽出了王信的話音,越發的失望。
“想不到偌大的大周,竟拿不出可以解決遼東的方法。”
張云承感慨。
王信沒有說話。
以前趁著中國內亂,偷偷占據東北的高句麗,大一統的隋朝在此地栽了跟頭,后來還是大唐集全國之力,數次征伐才徹底拿下。
已經消亡的大明,自身還沒有大周的皇權斗爭,也沒有大周實封的異姓王這些因素,結局一樣栽了跟頭。
雖然不知道現在有沒有努爾哈赤這個人。
可王信很確定,努爾干的問題不會小。
雖然不敢肯定遼東未來的局勢,可哪怕被大周平息,也絕對不簡單,要耗費不少的國力。
大同的模式,解決不了努爾干的問題,只能在努爾干發揮善后作用。
王信說的有條有理,眾人不疑。
張云承雖然感慨,卻不是很在乎,關外苦寒之地,比起朝堂大事,算的了什么。
連陸仲恒也沒有太過關注。
大周實封四位異姓王,除了當時四王八公實力強大,太祖皇帝又不夠強勢外,也有封的地方都是不毛之地的原因。
遼東也好,云南也好,西北也好,大寧也好。
稅收沒有多少,開支卻是不小。
沉重的負擔。
王信理解幾人的想法,卻不贊同,本質上還是實力不夠的問題。
大明收復了交趾,結果又丟失,從本土變成藩屬國,不是軍隊不行,而是文官不行。
曾直不知道想到了什么,一臉誠懇,竟然說道:“不知道王將軍身邊可缺人手,如不嫌棄我的才能不足,愿為將軍手下一書吏。”
陸仲恒和張云承嚇了一跳。
王信也沒想到。
“程老弟,這是為何?”
張云承連忙問道。
曾直臉色嚴肅,解釋道:“王將軍在大同的做法與眾不同,小弟大開眼界,且認為有許多可以學習的地方,只怕王將軍不愿意收留我。”
“怎么會,我正缺人。”
王信笑道,“只是耽誤了程老弟的科舉,卻是我的罪過。”
曾直見王信沒有直接拒絕,松了口氣,高興道:“科舉不急于這兩年,而且我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不如趁著這個機會,多出去走走,開開眼界,反而有利于科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