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開國營兵數量高達百萬。
哪怕每名士兵每月一兩銀子的軍餉,一年就需要一千二百萬兩,何況馬匹軍備鎧甲武器,乃至于修建修葺兵堡城垛等等。
大周又承襲大明,商稅收取低,不重視商稅。
如此龐大的軍費,很快就承擔不起,成為了大周最大的壓力,因為軍費拖欠,導致軍隊失衡,四王八公乃節度使等軍權旁落。
其實從這方面來看,太上皇當政的前二十年里,的確挽救了大周。
大周短板太多,怎么看都不像一個長命的王朝。
太上皇活得久,手段又高,不但壓下了四王八公,還收攏了部分軍權,重要的京營,無論實力還剩多少,至少控制在了文官手中。
營兵開始逃亡,也逐漸撤裁。
轉而興起民兵、鄉兵。
賬面上的支出降低了一半,改為服役的百姓減免稅賦和徭役。
營兵主要集中在九邊,少部分在內地。
九邊中以宣大和大同居多,然后是遼東,后來居上,因為東胡和滿人的興起,遼東的軍士越來越多,已經和宣大持平。
“京營的營兵兵冊數量為十二萬,實際不到一半,遼東營兵兵冊數量從三五萬,升到目前的十萬,實際可能只三成,其中一半在東平郡王手里,也就是北鎮軍。”
“遼東都司不管?”
王信不可置信。
根據嚴中正所言,光熟蠻人口就高達三五十萬,雖然不屬于一個部落,可蠻人靠著游獵為生,窮山惡水出精兵是鐵的事實。
何況獵人是偵察兵的好苗子,蠻人又靠著射箭吃飯,加上部落集獵的習性,只要長期接觸大周,必然吸收大周的軍事制度,轉化為自身優勢。
大唐就是如此。
周邊各部把大唐的軍事制度學了個透徹,脫離了原始部落作戰思想。
遼金蒙皆從東北誕生。
一個學一個,青出于藍勝于藍。
后來大明出世,封禁蒙古三百年。
蒙古從最初世界最先進的軍事制度,又退化到了部落模式,戰場上只要臺吉一死,無論戰場局勢如何立馬崩潰。
所以遼東遠不如努爾干環境惡劣,才不到三萬營兵,如何能壓住蠻族?
靠仁義道德?
講道理?
嚴中正眉頭一挑,仿佛想起了什么,被氣到了似的,諷刺道:“遼東都司的官老爺忙著撈錢,撈夠了錢盡快調回關內,誰把遼東當回事。”
王信搖了搖頭。
面對這樣的環境,神仙來了也沒辦法。
嚴中正不是隨便說話的人,當著王信的面,忍不住罵了遼東的官員們幾句,很快止住了話題,不再繼續說下去。
自己的話要是傳出去,那自己這輩子徹底完了。
得罪那么多人,怎么還會有好日子過。
王信也不再深究。
已經達成了自己的目的。
身為武夫,王信最擔心的當然是狡兔死,走狗烹。
可讓自己學別人養寇自重,自己卻做不來這樣的事,實在太膈應人了。
而大周未來到底如何,王信并不清楚。
自己倒想問個老鄉,問老鄉今夕何年,老鄉回一句晚周。
哪怕根據紅樓里的箴言,以及許多處隱晦的透露,甚至連京城都不安穩,賈府里都出現強盜,山東更不提了,盜賊遍地,出遠門危險等等。
可這些都是推測。
俗話說得好,“寧為太平犬,莫作亂世民。”
兵戈一起,別說未來如何,反正當下的百姓必然遭受痛苦。
十室九空。
上輩子身為百姓。
王信最討厭有人吹捧楊廣,甚至說楊廣才是雄才大略,只不過走的急了些,功在千秋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