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真應該在和平年代當耗材去消耗掉。
讓他們得償所愿。
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成為了末世。
百姓們得多痛恨楊廣才對。
至于未來大唐的興盛,對那些無法計量,已經慘死于末世戰亂的百姓什么事?
把當代的人照顧好才是最重要的。
當下的人都不愛,怎么可能去愛后世?
發展好當下的前提下,再去打造千秋大業的計劃。這才符合人性,對當下的人好,才可能真心對后世好。
所以自己哪怕受了一些委屈。
不要緊嘛。
工作怎么可能一帆風順。
工作就是要小心翼翼。
既然確定了遼東風波不小,朝廷還需要用武人,自己就不需要現在就開始找后路,目前而言,可以放心大膽的去做事。
就像當初的揚州。
不確定未來的情況下,一切以安穩為主,哪怕撤裁揚州營,自己也毫不猶豫。
這次回京的收獲很豐厚。
不但確定了升官,達成了大同設立西軍的目的,還確定了未來,至少十年之內,武夫還有價值,除非大周諸弊解開,國力日升。
太平盛世下,武夫當然低調做人。
別扯什么忘戰必危的道理云云。
大家都想要過好日子,誰愿意沒苦硬吃。
亂世里人命不如一只雞,而盛世里一條人命一百萬,一萬只雞也不夠賠人命的。
朝廷得拿出多少,才能付得起大量傷亡的代價?
越是盛世。
越是打不起仗。
大唐用胡人,根本不是什么兵制崩壞的原因。
大明衛所崩壞,也沒見用多少胡人。
大唐用胡人的真正原因,是大唐用不起本土子弟去打仗,所以才大量招募胡人,從而一發不可收拾,為后來的禍端埋下伏筆。
反觀大明。
衛所制度把士兵的成本壓到了極致。
哪怕到了晚明時期,一樣能拉出幾萬十幾萬的士兵去作戰,因為成本實在是低,可那么如此低的成本,大明也負擔不起。
所以人性的貪婪是沒有盡頭的。
揚州承平百年,哪怕是窮人也不愿意當兵,因為有活干,哪怕苦一點,累一點,也比當兵強。
因此自己要千金買馬骨。
制定極高的撫恤,吸引百姓們愿意當兵去拼命。
但這種方法無法長久,別說自己承擔不起,就算是大周也承擔不起的。
到了九邊。
九邊地方窮,又有流民災民,成本大大降低。
這就是因地制宜啊。
課本里普普通通,平平無奇的幾句話,一字價值萬金。
根據最近搜集的消息,琢磨九邊的形勢,王信有了初步的想法。
一邊的嚴中正看到王信陷入沉思,雖然不知道此人在想什么,卻也安穩,沉得住氣,慢慢的等待。
“中正兄,愿不愿意跟我?”
王信抬起頭,真誠的說道。
嚴中正早就隱隱有所預料,最初見到王信是意外,可王信后來對自己的態度如此熱情,總不是有龍陽之好,自己還有什么值得對方看上的呢。
“不知道將軍對我有何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