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轉變
常言窮則獨善其身,富者達濟天下。
王信深以為然。
總兵府。
親衛們守在門口,今日石敢當帶隊。
總兵上午不見客。
閉門深思。
王信坐在案幾后,思考大同的未來。
剛來的時候,自己不過是一個孤兒出身的年輕人而已,能力有限,先做好自己,只有自己吃飽穿暖,滿足了溫飽,才有余力去想和做其他的事情。
如今自己已經成為一鎮總兵。
繼續隨波逐流,已經不合時宜,猶如自己與張吉甫之間。
隨著自己的地位提升,兩人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不可調和。
以前他可以升自己的官,然后調走自己。
他付得起,自己也能接受。
那么如今。
他還給得起什么呢。
不光他,接下來朝廷都會猜忌自己,除非自己愿意放棄大同軍鎮,回到京城當一個閒散的將領王信敲著桌子。
最近大同做的事情,必然會引起朝廷的軒然大波。
比如追贓。
比如擅自改動制度。
巡查是御史的事,獎勵和處罰則是兵部的事。
所以才有以文制武的說法。
糧倉、儲備、錢財、軍紀、器物、功勞、犯罪......御史巡查。
地方上的章程為州府上告一省,一省上告朝廷。
大同屬於九邊。
九邊的御史直接上告朝廷,再由朝廷做出定奪。
報功和決斷。
都不控制在武將自個手里。
這種方式並不好,非常的落后。
王信很肯定。
大明朱元璋最初制定的是文武分離,官員管理地方,勛貴管理軍將,但是不負責具體軍務,屬於比較穩定的三角模式,可惜被打破。
最后反而在大清得到了落實,
勛貴、武將、文官。
雖然文官依然權力大,壓著武官,但是武官上頭還有勛貴。
勛貴又不能直接帶兵,日常不接觸軍務,除非需要打仗的時候,或者特事特派。
大清勛貴是奴隸主。
所以官員無論如何也對付不了的,提都不能提,否則叫以下犯上。
文官到了曾國藩的高度,也不敢想對付勛貴。
沒有政治的土壤。
和商業的情形一個樣。
自古士農工商。
官員要控制一切,認為和宣揚只有官員才能治理好天下,天下的盛世靠的是官員們的管理。
但是到了大清。
士農工商都是奴才。
誰也不比誰高尚,買官賣官歷來的末世現象成為常態。
但是有利必有弊。
有弊必有利。
世無絕路。
對商業的束縛,的的確確松過大明。
這個束縛不是法律層面上的,而是士農工商的傳統氣氛被破壞的基礎上。
所以大清的稅賦收的多。
因為商人可以做官,可以錢買官,雖不至於和官員們平起平坐,但也不再是官員可以任意揉搓的取款機。
商人勇於做生意。
銀子在市場上流通起來,對社會發展才具備經濟價值。
官員們貪腐的銀子只是他們個人和家族的享受,市場流通價值屬性極低。
而商人們掙的錢投入再生產,那么循環的速度越快,社會的發展速度也越快,財富的增長速度同樣更快,市場流通價值屬性遠高於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