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駕白日不歸。”宮女理解錯了,她以為米夢裳指的是狹義的乾清宮。
“我說的是回書房。”米夢裳不知道宮女為什么會用一種奇怪的眼神看自己。
“哦!”宮女忙答道:“一般在巳時以前。”
“謝謝。”盡管在教坊司的勾欄學了不少奇技淫巧,但米夢裳在骨子里還是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
“才人客氣了。”宮女趕緊辭謝。“這是奴婢們該做的。”
“有熱水嗎?”米夢裳問道。她想洗把臉。
“有。請跟奴婢來。”宮女擺出請的手勢。并一直將米夢裳帶到一個擺了好幾個盆子的隔間。
“這是皇上吩咐你們準備的?”米夢裳沒有早上洗浴的習慣,更沒有那個閑工夫。
“混堂司配了好些人專門負責給乾清宮供應洗澡水。”宮女只收到了命令,不知道是不是皇上親口吩咐的,所以只能模糊地回答。“不過您是最近幾個月以來第一個在這兒沐浴的娘娘。”
米夢裳本是不想洗的,但聽見了這個答復她就不得不洗一洗了。“皇上每天早上都要沐浴嗎?”她又問。
“皇上什么時候沐浴可不是奴婢能過問的。”宮女委婉地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來。讓奴婢伺候您更衣。”
“好。”米夢裳注意到宮女的臉上竟然浮起了羞赧的酡紅。
緊接著,又有好幾個宮女走了過來。她們都是來伺候米夢裳沐浴的。
乾清宮的規格是整個內廷最高的,因而沐浴也是三沐三熏。
所謂三沐三熏也就是再三沐浴,再三熏香,以表敬重。但在乾清宮,“三沐”中的“三”是量詞,因為能裝人的大澡盆有三個,分別執行不同的功能。
《禮記·玉藻》載:“沐稷而靧梁”。其中,“沐稷”指的就是淘米水洗頭,“靧梁”則指以高粱的湯汁洗面。第一個澡盆就是用來“沐稷靧梁”或者說“洗頭洗臉”的。
明時物產類豐,淘米水和高粱湯顯然不足以滿足皇室的氣派。因此,宮女們還給米夢裳送來了皂角和澡豆。
所謂皂角,其實半溫的皂角水,是配合著淘米水和高粱湯一起用的。
而澡豆則類似肥皂。孫思邈《千金翼方》載:“衣香澡豆,仕人貴勝,皆是所要。”按唐代的風俗,每逢臘日,君上要向臣下賞賜面脂和澡豆等護膚用品,以防凍瘡。不過因為朱元璋比較摳,到明時就沒了這個傳統。
澡豆不是一顆顆的豆子,而是研磨成粉狀的豆粉中藥混合物,關于此還有一個著名的笑話。《世說新語》載,東晉大臣王敦娶了晉武帝之女舞陽公主為妻,第一次使用公主家的廁所后,侍女手捧金澡盤盛水,琉璃碗盛澡豆,用來伺候他洗手。王敦以為是澡豆是公主府提供的另一種干飯,就將澡豆倒在水里吃了,侍女“莫不掩口而笑”。此后,“澡豆為飯”就成為一個形容人沒有見過世面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