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我們即將建立的常備軍規模不能太大,但我們可以盡最大努力將其打造成一支精悍的強軍,不僅在戰斗意志上要遠超這個時代的軍隊,而且還要在戰術上和武器裝備上要領先我們的對手。”
羅振輝接過話來,眼神堅定地說道:“雖然,在這個時代想要復制我們那個時空的最強陸軍是極為困難的,但只要我們持之以恒地不斷努力,將那支軍隊所擁有的部分特質成功的移植過來一小部分,那也能碾壓我們的任何對手。”
這個時期,歐洲各國雖然組建了一定規模的常備軍,但通常情況下,他們的武裝力量中,雇傭軍仍舊會占很大比重,甚至能決定一場戰役的勝負,或者一個國家的興衰。
要知道,雇傭軍參加戰斗只是為了一份收入,往往不太愿意冒風險。
比如,意大利人就講究精密的計算和避免傷亡,士兵看到不利的境地,更多是選擇投降,而不是繼續拼死抵抗。
同時,雇傭軍的可靠性也值得懷疑,這種軍事武裝人員,只要足夠的金錢,不分國家,也不分階級,不分主人,甚至連宗教信仰也不分,皆可為雇主作戰。
新教的德意志人可以愉快地在西班牙或法國的旗幟下打仗,意大利的專業雇傭兵也可以為英格蘭或尼德蘭人服務。
雇傭軍的雇主會根據需要隨時變化,因此,他們不會存在什么愛國熱忱,當他們的條件得不到滿足,便會不聽命令。
當戰爭結束后,無人雇傭的雇傭兵們失去了經濟來源,他們會用賣命的錢向附近的市民和商人購買生活用品,但更多的則是干脆變成劫掠的兵匪。
比如,在1574年發生的“西班牙怒潮”當中,一些無人雇傭的西班牙軍隊直接將安特衛普一再洗劫,惹得當地民怨沸騰。
于是,歐洲各國紛紛開始嘗試組建常備軍以替換名聲愈發不好的雇傭軍。
常備軍不像雇傭兵那樣基本只需要發錢,并且可以在戰爭結束后就結束契約。
組建一支常備軍需要國家供應武器、裝備、場地和必要的給養,同時,新組建的軍隊還要花時間訓練來熟悉自己的武器和相應的命令,不能像雇傭軍那樣直接提供久經沙場的高質量士兵。
種種的困難使得大部分國家在常備軍上也只是做比較小的嘗試,即保持一支小規模的常備軍作為軍隊的核心以替換部分雇傭軍。
在常備軍建設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還得是尼德蘭的莫里斯親王,他在古代軍事著作和當時的尼德蘭獨立嚴峻的斗爭環境中意識到保持常備軍的必要。
他最大的改革便是創建了一支較為穩定的常備軍,由于聯省共和國原本人口較少,這些士兵多為原本的雇傭軍或者尼德蘭人出錢從外國租借的軍隊。他讓這些人年復一年的為自己服務,最終使其成為在八十年戰爭中一支穩定的作戰力量。同時長期的維持這支常備軍也能讓莫里斯的想法更多的滲透進這支部隊。
他首先開始軍隊使用武器的標準化,這樣,所有為荷蘭效力的軍隊,不管來自哪里,都用同樣制式的長矛、盔甲和火槍。這使后勤保障的壓力減低,同時也方便了教學。
莫里斯親王并不滿足與此,他還規范了軍隊的操典,把訓練要求編譯小冊子。同時在空閑時間不停的訓練他的士兵,這使他可以快速的推廣了他的新戰術,更靈活的編隊和比西班牙更有效的射擊循環。正是這些措施使他在對抗西班牙軍隊的戰斗中取得了勝利。
這個時候的西班牙王國盡管組建了六萬余的常備軍,冠絕整個歐陸。但是,在戰時期間,其兵力也僅勉強滿足弗蘭德斯戰區的兵力需求。
一旦有大戰爆發,就必須與眾多的“軍事承包商”進行密切的合作,雇傭大量的雇傭兵來參戰。
在如火如荼的三十年戰爭過程中,西班牙需要面對的敵人太多,這使得它在數個戰場都要長期保持規模龐大的兵力,以維護西班牙王國的歐洲霸權。
至于西屬美洲殖民領地,在馬德里當局看來,僅憑那些屬于三流的殖民地部隊再加上臨時征召的武裝民兵,便足以應對任何潛在的軍事沖突,安全方面根本無需太過擔憂。
即使有印第安人暴亂,有海盜襲掠,也不過疥瘡之害。
沒有哪個國家或哪個勢力能真正威脅到西屬美洲。
“所以,我們建立一支短小而精悍的常備軍,賦予其更為專業化的訓練方式和更為優越的武器裝備,必然可以在未來與西班牙人一戰當中,獲得驚人的戰力,從而確保我們能在這片新洲大陸徹底站穩腳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