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蘭的安德魯盾、阿爾諾德斯的金古爾德(成色相當差)、勃艮第的查爾斯鑄造的卡洛魯斯銀幣、法蘭西的小埃居、烏得勒支大主教的大衛和法樂威幣、米蘭銀幣、英格蘭的羅爾(價值10先令)、科隆主教的萊茵弗洛林……
林林總總,種類超過百余種,隨便出國做上幾票生意,可能會收到一堆亂七八糟的金銀貨幣,絕對讓你換算到崩潰。
當然,你也可以為了避免換算上的麻煩,而僅選擇一種貨幣結算,但這勢必會影響生意規模,無法向其他地區擴展商業利益。
除了貨幣種類繁多以外,最麻煩的還是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認定了。
因為,它隨時會發生變化,商人的收益會因為匯率的變化而越發難以掌控。
有時候,許多貨幣上半年還流通得很好,下半年就因為戰爭、政權變動等原因而變得一文不值(主要是賤金屬摻雜得太多,倒也不至于沒有任何價值)。
還可能某種貨幣前些年因為其國王的堅持而擁有良好的信用,受到商人們的追捧。但后面等老國王噶了后,新王繼位濫鑄貨幣,就會搞得信用崩盤,其他國家的商人便不愿再接受該國商人的貨幣了,或是必須貶值才能繼續流通。
盡管,這一百多年來,西班牙人將美洲海量的金銀運回歐洲,使得整個市場上成色極差的貨幣逐漸變少了。
但是,還是有許多國家或者城邦在收到成色較好的金銀貨幣后,為了彌補財政虧空,選擇拿來直接熔了,然后再摻雜大量的賤金屬重新鑄造,并投入市場,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在面對諸多外來金銀貨幣情況下,神州大陸的做法倒是簡單粗暴,而且行之有效多了。
那就是,甭管是來自日本的小判金、丁銀,還是來自西屬美洲的比索銀幣,乃至來自葡萄牙的埃斯庫多金幣(或銀幣),大明商人收到這些金銀幣的時候,根本不在乎它們所標示的幣值,而是觀其成色(含銀量、含金量),然后……進行稱重。
說白了,就是將所有外來的金銀幣也當稱量貨幣使用,其地位和銀元寶、銀錠相同!
在日常使用時,若購買的商品價值低于一枚銀幣,那么便拿出銀剪刀直接剪兩半或幾瓣,然后稱重付錢,和散碎銀兩一樣的效果。
要是懷疑金銀幣摻雜太多賤金屬進去,不好意思,要么直接拒收,要么給你直接熔了,讓行家驗一驗具體的成色,再談支付幾何。
這種稱重“驗鈔”的方式是對的,因為當時歐洲各國普遍流行著一種騷操作——剪幣,又叫偷銀、偷金。
因為,此時的歐洲貨幣大都是金屬沖壓而成的打制幣,其具有圖案清晰,成本低廉的好處。
但這也使得很多貨幣的邊緣不平整,投機的商人或居民就會用剪下貨幣邊緣不平整的部位,然后將剪下來的貴金屬碎屑收集起來。這樣積少成多,不法牟利,造成了許多貨幣的金銀含量和幣值不相等。
比如,啟明島先后幾次從走私合作伙伴佩德羅那里收來了數萬枚比索銀幣,一枚枚皆如狗啃一般,有些銀幣不僅不規整圓潤,而且貨幣邊緣還明顯少一圈,或者變薄了一層,唯有中間的圖案尚能粗略可看。
這種貨幣,明眼人一看,就是不足量的,若是拿出一桿稱來稱量一下,必然缺了不少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