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這些日子可著實讓你們受累了。”衛仲龍回過神來,朝張大山露出溫和的笑容。
“大人,言重了。”張大山走到近前,猶豫著是不是還要親自喂食。
“我自己來吧。”衛仲龍伸手接過木碗。
“大人,小心燙。”
“嗯,我慢慢吃。”衛仲龍看著這名忠厚踏實的護衛,心中甚感欣慰,“大山,此番回到臨海,我必要重重賞你。若沒有你這幾日幾夜的照顧,我這條命多半就沒了。”
“大人,屬下可不敢求賞。”張大山聞言,頓感興奮,咧開嘴笑了,“這幾日照顧大人起居,可不止有俺一人,還有鐵林、栓子、狗兒、大尖他們幾個,也都是日夜伺候著你,不敢有一絲疏忽。”
“好,好,好……”衛仲龍連連點頭,“回去后,你們幾人皆有重賞。當然,你們的功勞也不止這般對我精心照顧,就憑這一個多月以來,我們歷盡千辛萬苦,探索了沃川河(今十勝川)流域的詳實地質數據,你們也當以重賞。”
“嗯,此次若是移民船隊給我們臨海堡帶來一些女人的話,你們也將獲得優先分配的權利,以便于此扎根安家!”
“謝大人!”張大山聽罷,立即喜不自勝。
嘿,這趟差事可跑得真值!
不僅獲得了重賞,還能給發一個媳婦,更難的是,此番受到衛大人的青睞和賞識,以后免不了得以重用或者受到關照。
一個月前,在這位臨海拓殖隊負責人帶領下,他們一行五十余人,攜帶大量物資補給,駕著四艘大型獨木舟一路南下,去尋找那片據說極為肥沃的河谷,為后續殖民開拓做好前置準備工作。
貼著海岸線行了約莫一百五十多里,發現一條大河出海口(十勝川)。
探索隊在此稍事停駐一日,遂沿河上朔,順著曲折蜿蜒的河道(十勝川在后世經過多年改造,河道已裁彎取直)不斷前行,并不時地登岸探查地理情況,直至來到幾條河流的匯合處(即北海道帶廣市一帶),方才停了下來。
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里,他們幾乎將這條河的沿岸土地都大致摸了一遍,細致評估該地區的農業種植條件。
令人可喜的是,這片廣袤的河谷地帶,覆蓋著一層厚厚的黑土,伸手隨便在地上抓一把,仿佛就能“攥出油來”!
衛大人言及,這種黑土里,富含有勞什子“有機質”,對農作物的生長過程極具營養。
而且,初時開墾的田地,無需施以漚肥,自身就很肥沃。
這般田地里栽種莊稼的話,那到了秋天,絕對可以獲得一個令人驚嘆的收獲。
更不要提,這片地方還有幾條水量豐沛的河流,可以為農業種植提供充裕的水資源。
若是加大開發力度,興修各種水利,完全可以將整個河谷地帶開拓出的農田都變成讓人眼饞的水澆地。
沃野千里,大概就是形容這樣的土地吧!
更妙的是,衛大人還說這里皆為無主之地,咱們想占多少,就占多少。
當然,這話說得也不太準確,最起碼河谷地帶零零散散分布了十余個大小土人部落,算是這里的原住民。
不過,他們跟臨海堡周邊的土人一般模樣,也是不操持田地,只知道在林子里攆著馴鹿到處跑,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所以,大家并不怎么瞧得上這些土人,更不會將他們當做這片土地的主人。
依著拓殖隊那些官人的說法,只要咱們華夏人將這里占了,便理所當然地成為土地的主人,無需考慮土著人的想法。
本著這個原則,衛大人便做主將這片河谷平原地區命名為沃川,而那條大河也被稱之為沃川河。
在對沃川完成了初步考察后,他們一行探索隊便駕船一路返回。
到了沃川河口時,衛大人命令隨行的三十多個移民于此建立堡寨,作為后續沃川地區拓殖的前哨據點。
給他們留下了數月的物資補給和兩艘小船,探索隊便啟行北上,返回臨海堡。
估摸著,這個時候,來自大明的移民船隊已經抵達了臨海。
就是不知道,此次能給他們留下多少移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