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莫十幾分鐘,這場短促而又不甚激烈的戰斗便已結束,斃殺七名反抗的“叛軍”,俘虜三十四名,幾乎將其全殲。
而陸戰隊官兵全程未發一彈,僅在外圍揮舞了幾下槍托,將試圖趁隙逃跑的幾個“叛軍”砸倒在地,連汗都沒出一滴。
要是西班牙人也這般稀松,那一切可就簡單多了。
由于穿越眾皆為海軍出身,對陸地上作戰并不是很精通,尤其是17世紀的陸戰模式。
因而,在訓練陸戰隊官兵時,也沒什么可供借鑒的經驗,只能循著幾個穿越眾曾看過的一鱗半爪的資料,再結合后世新兵整訓的模式,弄了似模似樣的線列步兵方陣,準備跟西班牙人玩排隊槍斃戰術。
其實,這個時期,線列步兵方陣尚未大規模面世,在歐洲戰場上,仍舊流行的是西班牙大方陣。
在目前進行的三十年戰爭期間,西班牙人為了適應此時的戰爭規模、戰術變化和火器的大規模發展,也相應的對步兵方陣進行了改革。
具體的變化就是,大幅度減少了長槍兵的數量而增加了火槍兵。
大體上,長槍兵占整個方陣的三到四成,而火槍兵則達到了一半以上。
這個改良過的步兵方陣相較于此前的傳統西班牙方陣,擁有更強的火力輸出,戰斗力也相應提升不少,在歐洲各個戰場發揮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過,可惜的是,它很快就會被瑞典國王古斯塔夫的軍事改革光芒所掩蓋。
大規模的線列陣在瑞典軍隊中出現了,古斯塔夫將將步兵排成寬而淺的線列,然后集中火力施以齊射,強調瞬時火力密度。
一次線列火槍齊射,就為后面的長矛兵做好了沖擊的準備。
至于淘汰長矛兵,進入到全火器化的線列陣,則是隨著燧發槍和卡座式刺刀的普及,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才逐漸成型。
也就是說,西班牙軍隊若是來攻啟明島,在發生陸地上的戰斗時,他們仍舊會以火槍兵和長矛兵混編的西班牙大方陣的形式進行作戰。
要是再考慮到西屬美洲殖民部隊的三流成色,其裝備和訓練水平肯定不如歐洲本土那些精銳兵團,長矛兵的比率有可能會很高。
至于戰斗力和戰斗意志,那也是相當可疑。
不過,穿越眾雖然通過俘獲的西班牙水手大致了解了一點美洲殖民軍的情況,但仍不敢掉以輕心。
畢竟,這些西班牙水手對駐守美洲的殖民軍也未能窺得全貌,供述的情報信息,也是五花八門,各不相同。
謹慎起見——其實,更多的問題則是穿越眾對當前的歐洲軍事發展情況不甚了解--還是本著料敵從寬的原則,在戰術上將西班牙軍隊的實力估量地稍微大一點,以便給自己留有轉圜的余地。
甭管來的西班牙軍隊成色如何,一律將他們當做一支強軍對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