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青龍節
二月二,龍抬頭,亦稱青龍節。
“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仲春卯月(斗指正東)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
另外,這一天,也為土地誕辰,民間習俗拜土地公,祈求一年農業豐收和地方平安。
節日時,華夏神州也普遍將許多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
吃水餃,叫做吃“龍耳”。
吃春餅叫做吃“龍鱗”。
吃面條,叫做吃“龍須”。
吃米飯,叫吃“龍子”。
從科學角度看,二月二,還是“驚蟄”前后,大地開始解凍,天氣逐漸轉暖,農人告別農閑,開始下地勞作了。
所以,很多地方將“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
青龍節,便謂之曰“春耕節”。
在新寧堡(今維多利亞市以東的橡樹灣小鎮)東北數里遠的一處荒地上,五十多名移民在吃了午飯后,圍坐在剛剛起壟的田埂上,饒有興致地聽著一名年輕人激情地宣講。
“……1632年,呃,也就是去年,崇禎五年。六月初六日,黃河于孟津決口。大水積涌,淹沒兩岸十余府縣,軍民商戶死傷數萬人。然而,河南地方官府未進行有效賑災,導致無數百姓轉徙,到處乞食,以至于無路可走,最后聚而造反,荼蘼中州。”
“……去歲,流民暴亂數敗官軍于陜北地區,幾乎整個陜西靡爛,進而還波及山西、甘肅等西北地區,引發各地災民紛紛響應,攻破地方府縣城鎮,掠民為賊,由此造成更多的無家可歸流民。”
“……兩年前在山東、登萊爆發的遼民之亂,究其原因,不過是往援遼東的軍卒不堪饑餓,偷食了地方鄉紳大戶的一只雞,繼而被逼坐反,霍亂整個山東。你們說說,這個由頭是多么的荒唐和可笑!”
“如今,華夏神州,大明境內,天災不斷,暴亂不止,數百上千萬的百姓流離失所,無以飽食,終日惶惶,在冬日里凍死餓死也是無以計數。”
“這大明天下,早已是民不聊生,百姓根本沒有一絲活路可尋。從北直隸,到兩廣,從川蜀,到江南,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嗯,就是說,這大明雖然天災人禍不斷,但那些有錢的官老爺依舊在吃香喝辣,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任其自生自滅。”
“……諸位且好生想想,再對比今夕,便能體會在我們新華過的好日子,是何等難得,你們能來到此地,又是何等幸運!”
說到激動處,那名青年舉著手中的那份報紙狠狠地揮動著,似乎在喚起圍坐在他面前的移民感念之心。
坐在田埂上的移民都是去年才剛剛抵達新華,在被養了一個冬天后,曾經骨瘦如柴、面容枯槁的樣子也稍稍變得“豐潤”一點了,氣色較以前也更為紅潤。
貓冬后,趁著氣溫方暖,便被屯殖管理人員驅逐著進行新田開拓。
這片已被砍伐一空的林地,仍舊遍布著樹根和雜草,一些深溝里的殘雪還未化盡,給枯萎的大地平添了一分蕭索。
此時,草木尚未發芽,枯枝樹葉仍是干硬,正好放火焚燒,不僅可除去了地面上的草根,殺死埋藏于其中的蟲卵,還能為這片農地增加一層富有營養的草木灰。
大火過后,接下來就是他們這些屯殖人員持著鐵鎬、鋤頭、鐵釬等工具,將未曾燒盡的樹根挖出來,還要鏟平高坡,填充坑洼,將這片土地徹底捯飭出來,成為可耕作的真正農田。
這些活計做起來,還是很費勁,再加上氣溫仍很低,送來的熱乎乎飯食,還沒吃幾口,便已是冰涼,日子不可謂不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