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鼓舞“士氣”,也為了收服人心,那自是少不了一番前后事物對比,將水深火熱的大明局勢極盡夸張,再以目前新華衣食溫飽的好日子,兩相比較,這點艱辛似乎根本就不算什么了。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比吃飽肚子更讓人舒心的事,也沒有什么比冬日里有居所,有衣被御寒更讓曾經苦難的人們懂得珍惜。
你想想,在大明地界,一年到頭還不是照樣勞累得像牛馬,可臨到年末,卻未能將自己和家人的肚子墊飽,也無法安然度過冷冽的冬季。
“……諸位鄉親,怕是有所不知吧。”那名年輕人伸手指了指東邊的方向,“在新洲的東海岸,英夷的地盤上,同樣是來自他們故國家鄉的移民,同樣是要拓殖開荒,同樣也要耕田種地,但夷人治下的移民那絕對是過得連狗都不如。”
“……他們那兒的移民被稱作為契約奴。知道不,就是簽了賣身契的奴隸!他們從簽下那張契約的那一刻起,就不再屬于自己了。他們需要在契約服務期內,像奴隸一樣的去干活,開荒、種地、喂牲口,蓋房子,有時候還要給主人的貓狗寵物洗澡,從早忙到晚,根本沒有停歇的一刻。”
“更讓人絕望的是,這些簽了賣身契的移民服務期限有時候還不是固定的。主人總能找到各種理由延長服務期限。比如,你生病耽誤的工時,需要補上。比如,你用的農具損壞了,要算在契約奴的頭上。”
“這么下來,幾天、幾個月的不斷累加起來,原本四年五年的契約服務期到最后就會變成八年十年,甚至一輩子。……嘖嘖,有些夷人移民直到在累死的時候,也沒有恢復自己的身份,更沒有享受過一天好日子。”
“再瞧瞧你們在新華的好日子,餓了有飯吃,還管飽;冷了,有衣服穿,讓你凍不著;病了,還有醫生郎中給你治,讓你很快的便能活蹦亂跳的繼續過日子。咱們新華政府是個極守信譽的官府,說是四年服務期,那就是四年,只要你不犯大的錯,多一天都不會耽誤你成為自由的農人。”
“你們若是不信,可以去隔壁的上灣村問一問,那里就有剛剛屆滿服務期被分配過來的農人。每個人都分了四十畝好地,還有一棟不錯的木屋,以后自種自收,打下來的糧食,賺來的銀錢,全都可以攢到兜里,那好日子想想就讓人激動!”
“咱們所有人都有盼頭,只要踏實肯干,服從政府和拓殖管理人員,每日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務,再多積累一點勞動績效,待約定的四年服務期到了,就可以跟他們一樣過上幸福的小日子!”
“……”
圍坐在田埂上的移民們聽著,皆心有戚戚,感懷不已,他的一番言語也激起了他們不少的共鳴。
新洲東海岸的情況可能太過遙遠,夷人的事也不會讓他們生出幾分同情。
但大明的情形,各種天災,諸多饑荒,還有流民暴亂,卻都是實實在在發生的。
移民中也不乏來自遼東難民,對于兵荒馬亂的局勢,人民賤如草芥的情況,更是感同身受。
而且,這生活境遇的前后對比,還有一些被安排上來的移民敘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諸多悲慘事情,想想此前是如何艱難地掙扎求生,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再到移民至新洲后安定祥和的生活,哪個好,哪個差,自是一目了然。
雖然,在新華依舊有干不完的活,但起碼上面的管事能讓他們吃飽飯穿暖衣。
在大明地界,就算給鄉紳地主家當長工,怕是也沒這里的好待遇。
新華人會時不時地給他們吃肉!
尤其在剛來的時候,說是漁汛期到了,一桶一桶的鮭魚被撈上岸,然后將其剁成幾塊,扔到鍋里熬煮,鮮美的魚湯,肥膩的肉塊,那簡直能讓人將舌頭都給吞下去。
還有那種嚼勁十足的大魚(鯨魚),滑嫩的鹿肉,還有濃郁的骨頭湯,這伙食,比起村里的大戶還要好。
當然,他們吃的最多的仍舊是玉米饅頭、紅薯粥和玉米糊糊,以及燉煮的土豆塊,但這些食物卻能將你的肚子撐飽了,讓人徹底擺脫饑餓的恐懼。
讓所有新來移民最為震驚的是,新華這里是一天三頓飯,而且每頓飯的供應量也絲毫不減,比大明農忙時節吃得還要充實。
移民們的心思其實非常樸素,也非常實際,給我衣食,自為父母,別說要求讓他們服從政府管理,就算是給他們賣命,又何嘗不可!
人心嘛,可不就是這般簡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