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有德、李九成、耿仲明等人掀起的登萊叛亂已于三月中旬被平定(因為被倚為后路的舟船幾乎被盡數焚毀,使得叛軍進行了更為堅決的抵抗,以至于比原有歷史時空晚了一個多月),數萬叛軍被俘殺,毛有順、毛承祿等叛軍將領授首。
不過,歷史卻依舊有著強大的慣性,孔有德、耿仲明等近九百叛軍核心力量居然在搜刮了登萊周邊所有渡海工具后,獲得大小舟船三十余艘,趁夜浮海而去。
他們在旅順附近海域遭到東江鎮總兵黃龍所部的攔截,在付出半數傷亡后,趁隙逃脫,消失于茫茫大海之中,不知所蹤。
據傳,孔、耿等人逃至蓋州附近海域,然后登陸上岸,往遼陽方向奔去,投了建奴。
也有消息說,此二賊可能逃往朝鮮,尋了某個荒僻的小島,暫以棲身。
甚至,還有人說,他們的舟船在海上遭遇風暴,已然盡數喂了海里的魚蝦。
但不管怎樣,崇禎年間爆發的這場最大兵變事件已徹底平息,煌煌大明朝又能繼續的“蹣跚而行”了。
呃,之所以是“蹣跚而行”,蓋因大明境內的流民暴亂愈演愈烈,漸漸有勢大難制的趨勢。
二月十一日,正當朝廷集結大軍圍殺登萊叛軍之際,山西流民大軍趁著河北兵力空虛之際,大量涌入河北。
二月十六日,趙州參將楊遇春率部擊之,中伏死。
二月十七日至三月十五日,在一個月內,流民大軍連陷趙州、西山、順德、真定等府縣。
三月十九日,流民軍于邢臺摩天嶺西下,至武安,敗左良玉軍。
三月二十日,破南和,守備曹鳴、主薄吳應科等皆戰死。
由此,流民軍在河北勢力大震。
而在中原之地,六月,剛剛因平定登萊叛亂而被擢升為援剿總兵官的鄧玘奉詔授剿流民軍,先勝后敗,喪師三千余,被困土樵窩,幸得良玉救乃免,但河南地“賊勢高熾”,難以平覆。
盡管,大明北方各地爆發的流民起義尚為零星、小股流動作戰,也沒有統一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但這種此起彼伏的起義暴動卻嚴重破壞了北方穩定的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為后來大規模起義的爆發奠定了基礎。
流民起義也逐步從陜西蔓延至山西、河南等地,最終會形成了全國性的農民戰爭。
大明的喪鐘已經敲響,王朝的大廈行將破敗腐朽,距離其傾覆的時間為時不遠了。
而新華此時,卻是人口不豐,經濟不顯,實力不彰,遠不能對大明目前的局勢做出相應的干涉,或者施以影響,這讓穿越眾不免生出幾分焦慮和急切。
不能再跟西班牙人糾纏過多了,必須停止雙方之間的軍事沖突,從而讓新華得以集中所有力量發展生產,加大移民力度,竭力提升自身實力。
考慮到西班牙人自大而狂妄的性格,即使他們的遠征艦隊遭遇重大失利,也必然不會自降身份,跑來向新華主動求和。
既然如此,那么山不來就我,我便去就山,不妨由我新華給他們一個臺階下,主動派出和談使者前往墨西哥,就結束雙方之間的戰爭簽署一個可供雙方都能接受的和平協議。
林阿福此行的任務,正是為停戰談判而來,為新華的發展贏得寶貴的時間和空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