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農人們只能依靠人力,先將土質松軟的田地進行翻耕,輪到自己使用耕牛時,再依托畜力耕作那些稍稍難墾的土地。
田間地頭,婦女們也沒閑著,跟在自己的男人身后,也揮舞著鋤頭、鐵鍬翻著田地里的泥土。
一些年幼的孩童則歡快地拿著一把小鏟子,幫忙清理田地里的秸稈和雜草。雖然年紀小,但他們干起活來也有模有樣,時不時地回頭看著自己的勞作成功,興奮地向大人炫耀。
到了正午,陽光漸漸變得溫暖起來,照在人們身上,驅散了清晨的寒意。
此時,陸續有婦人提著籃子,里面裝著熱騰騰的玉米饅頭和咸菜,送到田里,給男人們充饑。
農人們放下手中的工具,圍坐在田埂上,一邊吃著簡單的午飯,一邊聊著今年的春耕。
“合作社的農師建議咱們這一茬種土豆和花生。”田德昌咬了一口玉米饅頭,含糊不清地說道:“老陳,你怎么看?”
“這土豆賣不了幾個錢吧?”陳旺泉怔了一下。
“不是錢不錢的問題。”田德昌將嘴里的饅頭吞咽下去,“說是要養地力。咱們去年種了麥子,耗了不少肥力,要是再種一茬的話,怕是產量上不去。”
“多堆些漚肥就是。”陳旺泉一口咬下小半個饅頭,嘴里咕噥道:“這也不打仗了,產的糞肥也不需要再堆那么多硝田了,可不就緊著我們農人用了。”
“糞肥才多少,哪里夠咱們用的。”田德昌從自家婆姨手中接過水碗,猛地灌了一口,“我聽合作社的農師說,以后所有的農田都要推行那個什么四圃輪作制,不能緊著一樣作物種,說是能提高咱們農人的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壤肥力。”
“就是冬日間縣里來的農官給咱們說的那個輪作制?”
“嗯,沒錯!”田德昌說道:“說是這個四圃輪作制可以提高咱們田里的產量,能多打些糧食。以后,在咱們新華地界,凡是有條件的地方都要實行這個種植模式。”
四圃輪作制是到了18世紀中期,由英國農學家查爾斯·湯森德等人推廣,是當時歐洲農業革命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創新。
這種輪作制度通過科學安排作物種植順序,可以顯著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土壤肥力,并極大地促進農業產量,為歐洲農業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在中國古代,雖然沒有完全相同的四圃輪作制,但也有一些類似的輪作和間作技術。
比如南方地區的稻麥輪作。
比如栽種綠肥作物苜蓿、豆類等,然后通過翻壓入土以增加土壤肥力。
比如間作套種,在同一塊土地上同時種植多種作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這些技術與四圃輪作制有異曲同工之妙,都體現了農業生產的智慧和科學性。盡管名稱和具體實施方式有所不同,但核心理念相近。
所以說,在這個時期,要論種田技術的話,那還得屬咱們中國的老祖宗始終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此時的歐洲地區,農民們一直遵循著一種定期讓田塊閑置的農耕習俗。
毫無疑問,這是一種非常糟糕的低效做法,因為在任意時刻,都有多達一半的農田沒有種植任何莊稼。
歐洲的農人們早已經意識到,如果一季接一季地種植谷物,他們的土地就會“疲勞”,產出率驟然下降。
然而,他們并不理解這種現象的成因,只能通過這種休耕一年的方法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