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在農業開發早期,因為土地幾乎可以算是無限供應,每個農人也都能分得了40畝耕地,因而也是采取的這種比較粗獷的休耕種植模式。
但是,隨著移民人口的逐步增加,以及工業的大發展需要,這種低效率的農業生產方式就顯得不太合適了。
更重要的是,新華想要推動“工業革命”,那必須要先完成農業革命,沒有穩定而豐富的農產品供給,工業發展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于是,在去年,新華便開始在境內試著推行四圃輪作制,以此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此前在大明較為通行的兩圃輪作制,即輪換種植豆類和其他農作物,雖然也能夠維持土壤的生產力,但比起來僅僅在兩種作物之間來回切換來說,四圃輪作可以施行多種作物的循環,效果也會更好一點,而且還能夠打破疾病和害蟲的發作周期。
這些病蟲害往往有著特定的攻擊目標,因此每年一次的轉變,以及多年不在一塊田地種植同樣的莊稼,意味著你能夠不借助現代的殺蟲劑也可實現對病蟲害的自然防控。
四圃輪作制作為歷史上最成功的輪作體系,在18世紀廣為流傳,并帶動了英國的農業革命。
在這個輪作體系中,每塊田地以豆類、小麥、食根類和大麥為種植順序,往復循環。
眾所周知,種植豆類能夠為循環的其他幾個階段積累土壤的肥力,一季結束后,即使不收獲作物的任何一部分用于食用,但整棵作物都可以喂給牲畜或者直截了當作為綠肥犁入地中。
在種植豆類后的下一季,利用土壤積蓄的肥力種植一茬小麥,便可相應提高糧食的產量。
再下一年,種植一些食根類蔬菜,比如蘿卜、蕪菁、土豆或者飼用草料。
通過這些飼料作物喂養牲畜,會更快地養肥它們,繼而產生更多可以撒回農田用于保持其肥力的糞便。
當然,其中栽種的土豆也是一種間接的糧食作物,可以補充谷物的不足。
循環的第四步,也就是最后一步,是種植同樣可以人畜同食的大麥(也是釀造啤酒的主要原料)。
大麥步驟之后,循環回到豆類的種植,為需要大量氮的谷類作物恢復土壤肥力。
理想狀態下,實施四圃輪作制的農田,30畝土地就足以養活多達十人的群體。
同時,田地的產出增加,也能相應的提高農人的收入,改善他們的生活水平。
“要是這四圃輪作制真的像農官說得那般好,咱們不妨照著做一下。”陳旺泉坐在田埂上尋思了半響,也不得其法,索性不再多想,站起身來,“再怎么著,咱新華的官人也不會坑了咱們,你說是吧?”
“嗯,這話說得不差。”田德昌也跟著站了起來,笑著說道:“咱新華的官人怎么說,咱們就怎么做,到最后總不會再餓著肚子。……干活吧!”
吃完飯,稍作休息的農人們紛紛又坐了起來,重新投入到忙碌的春耕中。
田野上,鋤頭與泥土碰撞的聲音、牛的喘息聲、人們的吆喝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耕圖景。
盡管生活依舊還很艱辛,但農人們的臉上卻洋溢著希望的笑容。
他們知道,只要辛勤勞作,這片土地就會回報他們以豐收的喜悅。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