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北瀛島內,寒冷的冬季反而是最利于出行的時節。
當積雪覆蓋了沼澤與溝壑,凍硬的雪面便成了天然的馳道。
三五條健碩的雪橇狗呼出的白氣在空氣中凝結成霜,它們拖拽著樺木制成的爬犁在雪原上劃出優美的弧線。
這種由當地阿依努人改良過的運輸工具,配上新華人設計出的挽具系法,便能在雪地上迅疾如飛地奔馳,每小時速度可達15-20公里,一日便可行駛40-60公里(考慮到犬只體力、雪況和道路),遠遠比夏季河道中行船的速度快多了。
當然,前提就是你能耐受得了凜冽的寒風和酷冷的溫度。
齊永澤選擇此時出行,氣溫倒沒有冬時那般特別寒冷,在將自己的身上裹了厚厚幾層皮裘后,乘坐爬犁還是勉強抵御得住寒風。
至正午時分,一行人抵達臨邑堡(今豐頃町)后,暫歇片刻,吃了一頓熱乎乎的湯鍋后,繼續出發。
至傍晚六時許,便順利進抵了夏津堡(今大津港町)。
按照拓殖隊管理層之間的分工,衛仲龍主要負責新川地區(今石狩川平原)的開拓,以及對外東北沿海地區進行探索,并擇機在該處建立若干據點,將新華的勢力朝烏蘇里江流域延伸。
而他則負責對臨海、沃川(今十勝川平原)、瀛北(即北海道北部)等地區的深度拓殖和地區勢力(原住民)整合,并主持對庫頁島、長嶺半島(今勘察加半島)、霧島群島(今千島群島)等“新領地”地探索和開發,將新華的勢力擴張至鄂霍次克海。
經過五年多的發展,北瀛島拓殖隊轄下所控制的人口數量已超過三萬五千余人(其中漢人移民兩萬四千余),幾與新洲本土人口相若。
雖然,這么點人口,放在大明境內,甚至不及一個沿海普通縣份所擁的人口規模。
但是,這三萬多人在地廣人稀的北瀛島、庫頁島、勘察加,甚至外東北地區,絕對是一個極為強大的勢力存在。
沙俄殖民頭子哈巴羅夫僅憑七十多人的探險隊,便從雅庫茨克一路殺到了黑龍江流域,并在雅克薩修筑了一座殖民據點,廣控周邊數百里范圍內的土著部落。
因而,在兩年前,北瀛島拓殖隊于庫頁島南端和赤焰島(今國后島)分別設立了一處據點,用于收集當地皮毛資源后,隨著手中的人口逐漸“富余”起來,擁有強烈占有欲的兩位拓殖隊負責人便開始進行瘋狂地跑馬圈地活動。
繼庫頁島南端的撫順堡(今科爾薩科夫市)外,北瀛島拓殖隊又在該島的西側沿海地區設立了北寧堡(今涅韋爾斯克市)和靖安堡(今霍爾姆斯克港)兩處據點,在東側沿海設立柳河堡(今波羅奈斯克市)一處木寨。
在赤焰島設立了東安堡(今國后島南庫里爾斯克)。
在霧隱島(今擇捉島)設立了安平堡(今庫里爾斯克鎮)。
上述幾個據點,人數并不多,除了撫順堡有六十多人外,其余堡寨皆只有二三十人,以收集當地皮毛為主,兼顧招攬附近土著,盡可能地將其統統納入新華治下。
當然,此舉也有宣示主權的意味,刻碑立界,將所占之地盡皆印上“自古以來”的記號。
拓殖隊也不是提供不了更多的移民,而是擔心糧食物資的供應會存在嚴重不足。
盡管,北瀛島拓殖隊已開發建設五年之久,但仍未真正意義上實現糧食自給,每年都需要從外部輸入大量稻米和谷物,以供日益增多的移民人口。
說來也是唏噓不已,北瀛島的沃川平原和新川平原,河流縱橫,土地肥沃,看上去都是農業條件極為優越的風水寶地。
若是加以深度開發,說不定能養數百萬人口,在后世,上述兩地便是北海道最為主要的糧食產區。
但實際上,困擾北瀛島農業生產最大的問題是全年的積溫不足,以至于農作物生長速度減緩,進而使其無法成熟。
像水稻,需要大于10度以上的年積溫在2000-3000度,方能正常生長,若積溫不足,則會延遲抽穗,灌漿期遇到低溫更是會大范圍減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