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5年4月23日,凜冽的寒風裹挾著北瀛海(今鄂霍次克海)的濕冷,掠過赤焰島(今國后島)嶙峋的火山巖海岸。
遠處的神火山頂(今國后島爺爺岳)仍覆蓋著皚皚積雪,山腳下卻已滲出幾縷硫磺味的蒸汽——這座活火山正從冬眠中蘇醒。
天色剛蒙蒙亮,十余名漢子便裹緊了鹿皮襖子,拉著幾架爬犁,踩著凍硬的苔原,向數里外的土著部落行去。
領頭的丁老二腰間別著一把鐵斧和幾柄鋒利的短刀,這是他們最硬的通貨。
島上的那些阿依努人寧可不要糧食,也要求取一把能劈開獸骨的鐵制鋒利銳器。
“@@……#¥!……”
剛抵達部落營地,一個滿臉刺青的阿依努酋長便迎了出來,熱情地抓著丁老二的手,拽著他朝營地深處走去。
來到一座型制較大的半掩式茅草屋前,伸手指了指堆在旁邊草棚下的皮毛:海獺皮油光水滑,紫貂皮輕軟如云,還有幾張罕見的白熊皮。
那名酋長還獻寶似的地將一張獸皮包裹遞了過來,笑吟吟地示意他打開看看。
丁老二將獸皮包裹揭開后,眼睛頓時為之一亮。
金子!
他捏起一撮砂金粒在掌心掂了掂,將其攤開,在陽光的照射下,一粒粒砂金發出誘人的金色。
這應該是他們從島西的河床里淘來的黃金!
“兩把斧頭,換這些!”他比劃著,下意識地舔了舔嘴巴。
這玩意,在身上隨便藏一點,待返回北瀛島后,定能換取不少有用的物什!
酋長略作思索,立即搖了搖頭。
他從這些外來人的貪婪眼神中,看出手中的砂金似乎比較“值錢”,應該可以多換點東西。
他伸手指了指他腰間別的幾把短刀,眼睛又瞄向另一個移民所攜帶的鹽包,手上不停地比劃著。
“娘的,這些土人一點都不傻!”丁老二有些惱恨自己在看到砂金時沒有及時收斂表情,讓這個聰明的土人酋長很快意識到其價值要遠遠高于皮毛。
“再加一把短刀和一罐鹽巴。”丁老二將腰間的短刀拔了出來,遞給他,然后伸手示意旁邊的同伴將鹽罐取來,“不能再多了,就這些東西了。……你們要是不換,那便作罷!”
隨后,他便故作鎮定地蹲下來,翻檢著那堆皮毛。
嘿,就沖這五十多張皮毛,此次交易也是賺翻了!
聽說,一張上等海獺皮在長崎便值10兩銀子,要是運到大明,價格會更高。
嘖嘖,咱們北瀛島拓殖隊每年僅通過皮毛貿易,怕是就能賺好幾萬兩銀子吧。
偷眼瞄了一下那土人酋長,見他此時的表情很是糾結,估計心中在盤算其中得失,不知道在應許新華人交換后,會不會被他們給坑了。
被坑,那是一定的!
但,那又怎樣?
在這座荒島上,除了我們新華人,哪里還有其他交易對象?
要知道,在他們登上這座島嶼前,土人們大多都過著類似茹毛飲血般的日子,鐵器倒是有一些,但數量極少。
除了“富裕”的酋長和部落長老擁有寥寥幾件鐵器外,大部分普通土著仍以石器(黑曜石刀)、骨器(海獸骨魚叉)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