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5年10月20日,晨光穿過薄霧,灑在掛滿秋露的原野。
在廣豐縣衡安村(今科爾多瓦灣市鎮)的曠野上,兩名身穿粗麻短打的年輕勘測員手持木質測桿和麻繩量尺,正沿著此前規劃的路線逐一釘下木樁。
“往左一尺,……哦,往左移三十五厘米!這坡稍稍陡了點,若是馬車拉貨太重,怕是會吃不少力!”一名蓄著短須的匠人高聲指揮,他手中的黃銅羅盤在陽光下泛著微光。
勘測員聞言,立時拿出繩尺量了量距離,隨即便將標識樁向左移動了幾許,然后抬頭看向筑路匠人。
那名匠人站在一根標桿前,微瞇著左眼,持著羅盤向前望去。
“再移幾厘米!”
勘測員照著吩咐又移動了數厘米。
“嗯,好了!打樁吧!”那名筑路匠人收起了羅盤,將手臂揮了揮,示意勘測員標識記號。
在他們的身后,已經豎起了無數的標桿,一直朝北方延伸過去。
這是一條即將建設的馬拉軌道,將此前已筑好的始興——廣豐段向北延伸,直至最北邊的隆安堡(今悉尼市),總長度超過三十公里。
屆時,隨著這條馬來軌道投入使用后,從始興港前往隆安堡的貨運馬車只需要四到五個小時便能抵達。
雖然,這個速度比起土路馬車運行也就快了20%-30%,似乎投入巨大有些不太經濟。
但是,馬拉軌道卻有幾個核心優勢,不可忽視。
首先,通過馬拉軌道運輸貨物和人員,無需再考慮惡劣天氣,在泥濘的雨天和風雪天(暴風雪天氣除外)仍可暢通無阻的行駛。
其次,馬車的載貨量將比此前土路運行增加2-3倍,運輸效率大大增加。
當然,對于穿越眾而言,修建一條馬拉軌道還有為將來升級為蒸汽機車軌道做準備的考量。
蒸汽機項目搞了五六年時間,到現在為止,也不過弄出了幾臺試驗性質的抽水機。
而且,這幾臺機器還不能稱之為動力機,基本上還是一個水泵,無法將“火力”轉變為驅動萬物的機械力,還不能帶動其他工作機運行,開啟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大門。
更糟糕的是,囿于原材料的不過關和設計的問題,導致這幾臺抽水機熱效率還很低,尚需進一步改進。
所以,新華想要邁入蒸汽時代,估計還要繼續在研發的道路上徘徊數年,待其他相關材料和工藝達到要求后,說不定就能搓出一臺可實用的蒸汽機。
眾所周知,現代工業的秘密在于技術創新,而新技術往往會帶來“創造性破壞”,在短期內會讓許多傳統勞動者失去工作,造成失業和社會不穩定,并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威脅到皇(王)權。
在中國歷代王朝,統治階級對某些技術進步之所以持保守態度,看似故步自封,實則有著深層隱憂,其實與英國工業革命時期風起云涌的反機器運動具有類似的動因。
“……生齒日繁,事事仰給人力,尚多游手坐食之人,再以淫巧之物導其惰,聚此數十百萬游民懶婦,何術以資其生乎?”
不過,這個問題在新華卻是不存在的。
因為,此時的新華,就是一片亟待開墾的肥沃荒原,困擾其發展和壯大的最大短板便是“生齒”不足的問題。
廣袤的土地渴望著更多的農人去耕耘,豐富的資源期盼著無數的移民來開發,一座座流水化工廠也需要海量的工人加以填充。
為此,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凡是能節約勞力的“淫巧之物”,政府皆不遺余力地大力倡之。
在新華的發展藍圖里,創新與發展那可是通往未來的不二法門。
嗯,就算搞出一臺現代的電器化設備,那也無需太過擔心“游手坐食”者會增多。
相反,這只會如同一道道光芒,照亮新華前行的漫漫長路,加速這片新興土地邁向繁榮昌盛的偉大征程。
此前,受限于鋼鐵產量的不足,始興至廣豐段的馬拉軌道采用的皆為硬木,摩擦阻力較大,而且軌道在長期受壓摩擦情況下,會出現磨損過度,乃至斷裂的問題。
如今,新華鋼鐵產量較數年前有了較大增長,年產量已接近六百余噸,在為諸多制造產業提供充足的原料基礎上,仍有不少“富余”可供他用,為基礎設施建設注入了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