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起因,如果套用明末的歷史,其實就是‘蘇格蘭韃子’造反,國內也是‘流寇’橫行(是時,倫敦郊區和很多郡的農民展開大規模的反圈地運動和抗稅行動)。英國國王查理一世為了籌措軍費,不得不向英國的‘東林黨’低頭,來了一個‘親賢臣遠小人(即召開長期議會)’。”
“隨后,英國版的“廠衛”,嗯,也就是皇室法庭被‘東林黨(議會)’廢除,國王的寵臣斯特拉福伯爵和勞德大主教被當做魏忠賢給咔嚓了。最后,連國王查理一世也被抗稅的‘東林黨(資產階級)’勾結‘流寇’,即所謂的農民革命勢力,給送上了斷頭臺。”
“而那個時期,英國一幫議會老爺為了應付內戰,便引進了兩個稅種,消費稅和土地稅。當然,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來源,那就是拍賣國王、教會以及公開與議會為敵的貴族地產與其他財產,由此才籌措了大量財政資金。”
“通過這些舉措,英國的財政收入方才迅速好轉,并藉此組建了數萬規模的議會軍,為贏得內戰,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總得來說,英國的財政收入是從‘賣地’開始的,這其實是‘土地財政’與后來的闖王‘追贓拷餉’的結合版。”
“我們新華目前的財政收入大頭除了走私貿易外,最為重要的來源也是‘土地財政’,即通過為大量移民提供耕地的方式,從他們身上收取15%的農業稅,以及移民的各種農業貸款利息收入。”
“至于,某些人提出的挖金礦、鑄金幣來直接補充財政的說法,我認為是極其荒謬和可笑的,更是對新華財政制度的一種結構性破壞!”
1635年12月20日,穿越眾代表大會籌備會議召開,決策委員會各部委負責人齊聚執政大樓議事廳,就本年度的政府工作各項進展情況先“對一對賬”,以便更為全面、更為直接地向全體代表做匯報。
出乎意料的是,就在各部位皆一片大好的成果匯報中,卻傳來了一個不甚和諧的聲音。
財政委員鄧智宸當著委員會諸多大佬的面,毫不客氣地指出新華目前的財稅問題簡直就是一團糟,官企不分,公私不明,稅制不清,而且根本沒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財稅制度。
所有部委沒有任何預決算的概念,就算有,也是相當的粗糙和籠統,根本不能作為國家年度決算的參考數據。
而委員會領導層更是對他所負責的財稅部門不予重視,對這些年陸續制定的財政政策也根本沒有遵照執行,似乎將財政部當做一個純粹記賬的會計和管錢的賬房。
更讓人擔心的是,若非現在新華人口不多,而且諸多商品也在實施某種程度上的價格和交易管制,就以目前這種無序管理的財稅制度和濫發貨幣的行為,恐怕早已發生極為嚴重的通貨膨脹。
至于政府稅收,更是一筆糊涂賬。
政府控股的十余家大型工礦企業和貿易公司,每年繳納的利潤甚至經常不經過財政部,而直接被其他使用部門或者地方借支挪用。
而且,在資金使用過程中,也缺乏必要的財政監督。
后世,曾有人說過,這個世界其實就是一個巨大的草臺班子。
而在鄧智宸看來,新華雖然已建國立業,并陸續增設了若干政府職能部門,但依舊是一個管理極為不規范的“小山寨”。
其實,相較于其他穿越眾,鄧智宸在這十年里表現得很低調,甚至還有些小透明。
但他在成為海軍學員兵前,卻是一個妥妥的富二代,家里有礦的那種。
但他卻選擇了去考海軍艦艇學院,成為一名預備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