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天黑下來,也要點著火把做完今天的勞動定額。……明日間,還要將東灘的排水渠挖通,切不可誤了農時!”
沒有人回應,每個人皆低頭大口啃著玉米窩頭,稀溜溜地喝著玉米糊糊,補充上午耗盡的能量。
去年,他們來到此地,雖然也是春暖時節,但因為要修建堡寨,蓋木屋,大大誤了農時,基本上就沒怎么展開農業生產。
也就在五月,草草開辟了數十畝菜地,栽種了各色蔬菜和土豆,以為日常副食所需。
不過,在經過一年的開荒后,宣漢堡還是陸續新墾了兩百余畝田地,從而為今年的農業生產奠定了基礎。
這兩百多畝新田,有三分之一是通過糧食、鹽巴以及各種小玩意從當地的土著部落(杜瓦米什人)手中換來的河壩谷地。
要想通過純粹的人力來開荒,還是相當艱難的。
因為,這里的林子極為茂密,而且樹木也長得異常粗大。
一些高聳挺拔的云杉樹,周長甚至超過十余米,直徑也達四五米,堪稱真正的參天巨樹,是所有大明移民一輩子都未曾見過的。
這么一顆大樹,想要用鋸子或者斧頭將之伐倒,即使輪班操作,也要足足花數日之功。
周邊土人就是直接將這些大樹掏空,便成為一只只巨大的獨木舟,往來河中或者駛入大洋,用來捕撈漁獲。
故而,宣漢堡的移民們在去年間最主要的工作便是伐木、伐木、不停地伐木。
為了省時省力,寨子里的屯殖官員便從土人手中“買”了一些土地,辟為農田,以此作為初期立足之地。
是的,這些土著原住民占據了最為肥美的河壩平地,不僅土地較為肥沃,而且樹木也很稀少,稍稍改造一番,便是一塊塊不錯的耕田。
而且,在完善相應的灌溉設施后,還是令人垂涎的水澆地。
再經過三四年的肥力提升,那可就妥妥的“上田”!
“隊長,土人來了!”
午后,江面起了風。
李春生在翻土時發現一塊刻著魚紋的鵝卵石,剛要細看,就聽見江心傳來急促的樺皮哨聲。
二十幾個土人正駕舟沖向江灣,他們頭頂的蒼鷺羽毛在風中劇烈抖動,隱隱帶著一絲危險的信號。
“都停了!……都停了!”
“全體戒備!”
屯殖隊長一邊大聲呼道,一邊將田壟上的火槍撿了起來,帶著幾名民兵護衛迎了上去。
“狗日的,該不會要來驅趕我們吧?”
“隊長,我們需要派人回去報信嗎?”一名民兵心中有些慌亂。
“等等看。”
幾艘獨木舟已經靠上了右岸,土人們呼喝著,跳下船,隨著一名部落首領朝這邊走來。
盡管,他們舉著一根根木矛,不斷發出威脅的呼叫聲,但并未做出攻擊行為。
他們一邊四下張望著,打量新華移民開墾出的大片耕地,一邊緩緩地行進,整個行動似乎顯得有些猶疑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