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黑鯊島(今墨西哥瓜達盧佩島)。
晨霧籠罩著這座遠離墨西哥海岸的火山島,嶙峋的黑色巖壁在太平洋的浪濤中若隱若現。
四年前,這里還只是海豹和信天翁的棲息地,如今卻已變成新華在美洲西海岸最隱蔽的走私據點。
島嶼北部有零星肥沃的谷地,滋養著繁茂的植被,而南部土地則相對貧瘠,裸露的褐色巖石在陽光下泛著刺眼的光,偶有有幾株頑強的仙人掌孤獨地生長著,為這片荒涼之地增添一絲生機。
島上年平均氣溫在十八度至二十二度間,冬季降水相對較多。
盡管,這座小島氣候干旱,淡水資源也甚是稀缺,但卻未能阻擋新華人在此扎根拓殖的決心。
隨著太陽漸漸升高,耀眼的光線穿透晨霧,傾灑在海灘上。
慵懶的海豹互相簇擁著,擠成一團,時不時發出幾聲低鳴。
海面上,兇猛的大白鯊不斷往來游曳,時刻盯著海岸邊那一堆堆肥顫顫的肉塊,口中尖銳的牙齒在陽光下閃爍,很是期待他們能滑入大海深處,滿足它們空空的魚腹。
位于島嶼北部谷地中的沙井堡逐漸熱鬧起來,睡眼惺忪的商站伙計一邊打著哈欠,揉著還未完全睜開的眼睛,一邊伸手摳著眼屎,費力地打開厚重的倉庫大門。
門軸發出“吱呀吱呀”,仿佛訴說著歲月的痕跡。
這會,他們要將準備裝船的貨物搬運出來,這些貨物即將踏上橫跨大洋的旅程,去往遙遠的歐洲大陸。
沙井堡內,錯落有致的房屋是用島上的木材和石塊搭建而成,屋頂多采用墨西哥式微斜平頂,既方便晾曬物品,又能在雨季迅速排水。
堡寨中,幾個印第安孩童在狹窄的街道上嬉笑奔跑,女人們在門口準備早餐,炊煙裊裊升起,與晨光交織在一起。
早餐多是簡單的玉米饅頭、咸魚干,搭配著農田里收獲的蔬菜,雖不豐盛,卻充滿了溫暖和安寧。
農田位于堡寨周邊,規模不大,僅三五十畝地樣子,新華人憑借勤勞與智慧,硬是在貧瘠的土地上開墾出一片希望的田野。
地里栽種著土豆以及其他蔬菜,它們在海風的輕撫下茁壯成長。
灌溉水源來之不易,駐守人員陸續挖掘了數座蓄水池壩,上面覆蓋了不少秸稈和樹枝,以免水分蒸發過量。
縱橫交錯的暗渠,將這些寶貴的水源引入田中,精心呵護著每一株幼苗。
不過,島上最重要的產出卻是漁業,依托周邊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基本上可以解決近一半的食物供給。
與漁業緊密相連的是曬魚干的場景。
房前屋后,庭院涼棚,擺著一排排木架,晾曬著魚干,在陽光的照耀下,散發著咸香味。
早前,島上的諸多物資補給皆從新華本部輸入,但隨著新華-西班牙戰爭的結束,物資供應渠道隨即轉向了西屬美洲,由兩位走私合作伙伴阿拉莫伯家族和加爾薩家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