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上午十時整,,晨霧尚未散盡,星灣堡的木質碼頭已是一片忙碌。
美洲貿易公司的商船“昌隆號“正進行著最后的離港準備。
水手長陳阿貴蹲在甲板上,粗糙的手指仔細檢查著新補充的淡水桶密封性——這些來自高山的雪水,在橡木桶里泛著清冽的光。
“抓緊時間!潮水半小時后就要轉向了!“船長孫振聲的朝著水手們大聲喊著。
他望著碼頭工人將最后幾筐山谷的野草莓搬上船,那些鮮紅的漿果還帶著晨露,是預防壞血病的珍貴補給。
這艘商船昨日剛剛卸下十五噸來自新華本土的小麥、玉米和腌制品。
貨艙里還殘留著谷物的清香,與新鮮桐油的味道交織在一起。
大副趙明遠正在貨艙記錄本上勾畫:“第六號貨艙清空,肋板無裂痕,備用壓艙石已就位。“
“昌隆號“優美的梨形船體在陽光下泛著淡青色。
這種借鑒荷蘭技術的船型擁有令人驚嘆的載貨效率--其平底設計使貨艙容積比西班牙大帆船足足多出三成。
孫振聲撫摸著船舷上新添的擦痕,那是上周在昭業堡遭遇暗礁的紀念,在狂風巨浪中擦著崖壁堪堪躲過不期遇到的幾處礁石,幸虧該船特有的淺吃水設計讓他們逃過一劫。
“主桅帆準備!“
隨著號令,二十一名船員如鐘表零件般精準運轉。
這個人數僅是西班牙大帆船的三分之一,卻因模塊化貨艙和簡帆設計而效率驚人。
當西北季風鼓起風帆時,船艏劈開的浪花驚起一群信天翁。
船長孫振聲調整著羅經柜,航向正南。
“昌隆號”是一艘排水量四百噸的仿弗魯特船(亦稱長笛船),以高載貨量、低運營成本而著稱的船型。
這種船型采用“梨形”橫截面和平底設計,貨艙空間極大,載貨量比同期其他相同噸位的船型,比如西班牙大帆船,高出25%-30%,是新華目前專用貨物運輸船。
該船減少了上層結構重量,使其重心更低,可裝載更多貨物而不影響航行穩定性。
更值得稱道的是,這種運輸船采用了模塊化貨艙,便于快速裝卸大宗貨物,如糧食、木材、建材以及羊毛、牲畜等。
而且,這種船還極具經濟性,所需船員僅二十余人,相較于傳統的蓋倫船和西班牙大帆船(需要50人以上),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對極度缺乏人手的新華航運業來說,不啻為最理想的運輸船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