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盡管同為白色礦場(鳥糞礦曾被稱之為白色黃金),但西班牙人的眼里卻只有白銀。
但沒想到,新華人竟然以每噸1-2比索的價格大量采購。
本著蚊子再小也是肉的原則,加爾薩立即通過各種手段,將瑪利亞群島拿了下來,并交給次子阿隆索經營,然后征調了一批受家族“監護”的印第安勞工登島開采。
他們從新華人那里也隱隱獲悉,鳥糞礦可能會最大限度的提升土壤肥力,對農作物的增長豐收具有顯著促進作用。
但加爾薩家族對此并不感興趣,因為他們所經營的種植園土地足夠多,完全可以借助交替輪作制來維持正常的農業產出。
也就是新華轄地位于苦寒的北方,可能導致他們的土地較為貧瘠,產出不足,才會這般花費巨大代價購入鳥糞礦來改善和提升土壤肥力。
鳥糞礦對加爾薩來說,不過是一個小生意,每年也只有三五千比索的進項,但這對平衡他們與新華人貿易差額卻極具象征意義。
要知道,新華人除了售賣他們自己所生產制造的工業品外,還大量轉口走私來自明國的商品,貨值動輒數十上百萬比索。
而加爾薩家族能夠賣給新華人的值錢東西卻不是很多。
羊毛、牲畜、蔗糖、可可、銅料、硝石、龍舌蘭酒以及糧食,這些商品雖然數量大,但價值普遍較低,跟新華人貿易時,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收支不平衡的狀況,這就使得加爾薩家族不得不額外支付大量白銀。
新華人也意識到這種問題,長期這般持續下去,可能會影響雙方之間的長期合作,因而總是以加大采購量的方式,竭力消除貿易不平衡。
同時,他們也會以其他特殊的方式來“貼補”貿易伙伴。
這種特殊的“補貼”方式就是私下大規模地兌換金銀。
因為墨西哥是全球最為重要的白銀產地,這就使得當地金銀兌換比率較高,遠超其他國家和地區。
這個時候,大明的金銀兌換比通常為1:8,日本的兌換比稍低一點,一般為1:5至1:6,而歐洲金銀比價受美洲白銀大量流入的影響,白銀相對貶值,兌換比為1:12。
而作為白銀輸出地的墨西哥,金銀兌換比大概在1:12到1:15之間浮動。
新華人則以1:10的固定兌換比價,通過加爾薩家族換取大量白銀。
加爾薩家族什么都不需要做,僅以金銀兌換的方式,便可獲得大量的套利貿易收益。
在墨西哥用10兩白銀兌換1兩黃金。
在歐洲用1兩黃金兌換12兩白銀。
一進一出,便凈賺2兩白銀,利潤率約20%。
這種金銀套利貿易并不是新華人創造出來的,他們不過是跟著葡萄牙人和荷蘭人有樣學樣,完全照搬過來的。
早在上個世紀中葉,葡萄牙人剛剛來到亞洲,發現日本正處于戰國亂世,以至于尚未建立自主的貨幣體系,而且還因為白銀產量高,使其國內金銀兌換比率較低。
是時,大明卻因“一條鞭法”等政策,對白銀需求極為旺盛,金銀兌換比率較高。
葡萄牙人便利用這種差異,帶著歐洲的火繩槍跟日本人換白銀,再載著白銀到澳門購買大明商品,最后把絲綢、瓷器當做奢侈品高價賣到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