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6年8月2日,庫頁島南端的遂寧堡(今南薩哈林市)還沉浸在薄霧織就的輕紗中,晨鐘便穿透潮濕的空氣,悠悠回蕩在寨內的每一個角落。
這是島上最為宜人的時節,溫暖的季風裹挾著海洋的氣息,輕柔地拂過這座由新華人耗時近兩年精心營建的堡寨。
朝陽緩緩升起,金色的光芒灑在堡寨的每一處,為它鍍上一層生機盎然的光輝。
遂寧堡依山勢而建,夯土與木料筑成的寨墻巍峨聳立,高達一丈二,堅實可靠。
兩座棱塔矗立在城墻南北兩側,上面皆架設著一門4磅火炮,黑洞洞的炮口警惕地注視著原野。
寨門上方懸掛著一幅嶄新的匾額,“遂寧”兩個鎏金大字在風中熠熠生輝。
晨光里,一名挑著水桶的土著婦人從寨子外的小溪邊走來,桶中晃動的水面倒映著木墻飛檐。
此時,寨子門口的一處茶攤已升起裊裊炊煙,攤主正往鐵爐里添著干松枝,砂鍋里的糙米混合著海帶與貝類,咕嘟咕嘟冒著香氣,引得幾個值夜的民兵駐足,吞咽了幾口口水,便吆喝一聲,喊著給來幾碗熱氣騰騰的粥。
“嘿,土人又來了!”一名民兵幾口將碗里的粥喝完,又使勁舔了舔碗沿,然后有些意猶未盡地將它放在小桌上。
聽到寨門有動靜傳來,循聲望去,卻見是一群附近的土人,肩上扛著大捆的皮毛,在一名武裝民兵的引領下,朝物資儲備庫的方向走去。
他們身上的服飾各具特色,皮毛在陽光下閃爍著柔和的光澤,彰顯著他們的勤勞與智慧。
“喲呵,這些土人還當真了得!還沒兩個月,他們竟然又獵得如此多的皮毛。”另一名民兵感慨道,眼中滿是驚訝與贊嘆。
“嘿嘿,都曉得皮毛可以到咱們這里換來好東西,那還不得天天鉆林子去抓貂獵狐。”有人笑著回應,話語中帶著幾分調侃。
“沒錯,擱著以前,他們想要換些鐵器、鹽巴、布帛之類的物資,要么乘坐小舟來北瀛島,要么跨過大海往遼東,這危險性可不小。如今,咱們來了,倒是省了他們許多事!”
“呵呵,就像拓殖隊的那些官人說的那樣,咱們給這些土人帶來了文明和物質。”
“……”
那群土人在路過茶攤時,見有人對著他們指指點點,似乎在議論他們。但他們并未生氣,反而露出憨厚而友好笑容。
這些外來人自進駐該地后,表現得倒也很友好,雙方之間通過商品交易,也建立了基本的信任關系。
每過數月時間,在獵到了大量皮毛后,就會主動前來,換取部落中急需的各類物資,從而改善族人的生活。
在他們眼里,這些自稱新華的外來勢力相較于后金政權,無疑要溫和友善得多。
有了這些鐵制兵器,部族不僅擁有了足夠的自保能力,在野外狩獵時也能捕獲更多的獵物,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因此,在土人們心中,新華人是真正值得信賴的朋友。
想當年,老汗(努爾哈赤)就會經常派兵掃蕩黑龍江下游、東部沿海及庫頁島等地,以武力脅迫或俘獲各部族人使之歸附。
對于那些抗拒的部族皆以酷烈手段予以無情的鎮壓和屠滅,令他們無不處在戰戰兢兢的恐懼當中。
而這些新華人卻截然相反,他們從未強迫土人歸附投順,還以極為公平的價格,與地方部族展開貿易往來。
更讓他們這些地方部族為之欣喜的是,新華人除了售予鹽巴、香料、棉布、小刀、鐵鍋、斧頭之類的日常生活用品外,還毫不吝嗇地將刀劍、鐵矛賣給他們。
有了這些鐵制兵器,不僅可以讓部族擁有足夠的自保能力,而且還在野外狩獵過程中得以捕獲更多的獵物,生活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哦,還有,新華人還教他們簡單的種植技術,土豆、燕麥、大麥之類的,雖然囿于管理不善,收成不怎么理想,但總歸比林子里采摘野果要來的實在。
因此,在土人們心中,新華人是一群值得信賴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