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汝衡眼睛微瞇,手搭涼棚,翹首眺望著岸上的情形。
若真如船長所說,那么這里可能不僅是貨源,更是一個連接大明、朝鮮、日本和北方的貿易樞紐。
我趙氏“德潤生”若能搭上這條線,或許能在日益艱難的商場上另辟蹊徑。
船靠岸后,在兩名水手的攙扶下,趙汝衡走下跳板。
碼頭上人來人往,有穿著皮毛的阿依努人,有短打扮的新洲水手,還有不少倭國商人,各種語言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奇特的喧囂。
“這位掌柜可是從大明而來?”一個溫和的聲音從側面傳來。
趙汝衡轉頭,看見一位身著深藍色短衣的年輕人正向他拱手行禮。
該男子面容溫潤,但眼神中透著一股昂揚的自信。
“在下趙汝衡,字平之,乃是德潤生三掌柜。”他回禮道。
“原來是德潤生少東家。”
那年輕男子眼中瞬間閃現一絲詫異,明顯是沒想到對方竟然派來了他們的少東家,遂笑著說道:“在下吳四寶,呃,沒有字,北瀛商貿公司駐建昌主事。聽聞今日有大明貴客到港,特來相迎。”
趙汝衡心中暗驚,沒想到剛上岸就遇到了新洲商貿的主事,更沒想到對方如此年輕有為。
“吳主事親自迎接,趙某受寵若驚。”趙汝衡微微拱了拱手。
吳四寶做了個請的手勢:“趙少東家遠道而來,不如先到商館歇息。我們這里的皮毛和其他各種北貨,想必你會有興趣。“
走在建昌的街道上,趙汝衡驚訝地發現這里的布局規劃竟比許多大明城鎮還要整齊。
主干道寬敞平坦,鋪有碎石煤渣,兩側商鋪井然有序,甚至還有專門的排水溝渠。
更令他意外的是,街上巡邏的兵丁個個精神抖擻,沒有大明衛所士兵或者府縣衙役那般萎靡懶散。
這個小鎮規模并不大,甚至還沒有江南一座普通市鎮人口多,但給人的感覺卻有著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勃勃生機,仿佛蘊含著無限的潛力。
“吳主事,你們在這里經營多久了?”趙汝衡忍不住問道。
“你問的是這座大島,還是這座港口?”
“呃,這座港口……”
“一年零十個月。”吳四寶語氣中帶著一分自豪,“從最初幾十人的臨時營地,到現在六百余人規模的港口市鎮。”
“不到兩年?”趙汝衡立時瞪大了眼睛。
以不到兩年的時間,從無到有建成如此規模的據點,這些新洲人的組織能力和資源調動能力令人驚嘆呀。
商館的會客廳布置得簡潔大方,既有明式的紅木家具,又融合了一絲倭國榻榻米的元素。
一名商館伙計奉上一杯茶水后,吳四寶開門見山:“趙掌柜此次北上,想必不只是為了采購皮毛這么簡單吧?”
趙汝衡輕抿一口茶水,不慌不忙地回道:“吳主事慧眼。實不相瞞,我德潤生想尋找長期穩定的貿易伙伴,尤其是質量上佳、供貨穩定的北貨。近年來,江南商路競爭激烈,官府苛責嚴甚,各家都在尋找新的出路。”
吳四寶若有所思地點頭:“我們確實可以提供許多大明稀缺的貨物,除了皮毛、冬參、木材外,還有倭人的銀器、漆器,以及我新洲所產的玻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