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你們衛大人現在何處?”
孟勝新登上開平堡的瞭望塔,朔風撲面,視野驟然開闊,周邊數里外的地理地貌一覽無余。
遠處山巒起伏,荒原上的叢林小徑如細蛇般蜿蜒至天際。
不過,南邊因為有千疊岬(今涵館山)的巍峨山勢所阻,津輕海峽的波濤盡數隱沒在蒼茫山影之后,無法窺得海上的任何情形。
他瞇起眼,手指不自覺地敲擊著木欄。
若是在那山巔設立一座瞭望哨的話,不僅過往海峽的商船、戰船盡收眼底,便是天氣極朗時,說不定還能望見對岸本州島的輪廓。
如此,倭寇動向、海商航線,皆可早察。
正思忖間,下面木梯傳來急促的攀爬腳步聲。
片刻,開平堡負責人孫友耕登上了瞭望塔,朝他躬身一禮,然后恭敬地伺立在一旁。
兩日前,四艘載滿朝鮮移民的福船在津輕海峽西段各自分開,兩艘一路向北駛往西營堡(今石狩市),進一步充實新川地區(今石狩川平原)拓殖人口數量。
而孟勝新所在的另外兩艘船則轉向往東駛往臨海堡,等待轉運回新洲本土。
在進入海峽深處后,考慮到船上朝鮮移民因海上顛簸,多有寒熱交加之癥,船隊便準備暫泊開平堡休整。
不過,堡寨狹小,容不下太多的移民,便只能將部分身體不適的人轉移至岸上,對其進行簡單的診療,剩下的移民依舊待在船上。
好在,開平堡可以為他們提供一些新鮮的淡水和食物,所有人也被獲準分批下到岸上活動一番手腳,這對處于身心疲憊的移民而言,不啻為最大的福音。
孟勝新在休息一晚后,也覺神清氣爽,恢復了幾分力氣。
在堡寨中走了一圈后,他便攀上瞭望塔,眺望周邊,瀏覽一下這座被后世日本稱之為北海玄關的地方。
這座港口與長崎、橫濱并稱為日本歷史最悠久的三大港口,也是世界三大夜景之一。
不過,到了這個時期,隨著他們新華的強勢介入,別說開平堡所在的涵館,怕是整個北海道也將不再為日本所有。
一念至此,早已年過四旬的孟勝新竟也生出一絲暗爽之感。
這要是逮著機會,以北海道為基,出動數萬海陸大軍,再將日本痛毆一頓,逼著它簽一份17世紀《二十一條》,那就更讓人老懷大慰了。
對了,此時留守北瀛島的衛仲龍不知現居何處,要是在返回本土前見上一面,那是最好不過了。
“回孟大人。”孫友耕躬身一禮,“一個月前,卑職從《北瀛塘報》上獲知,衛大人在貴德堡(今北海道北部城市紋別)視察當地拓殖情況。至于現在衛大人居于何處,卑職尚不得知。”
“貴德堡?”孟勝新聞言,頓時一愣,“貴德堡在何處?”
“呃,好像是位于北瀛島北邊的沿海之地。”孫友耕臉上躊躇了一下,然后壓低聲音說道:“據聞,那里發現了金礦,已有當地土人和移民在零星采掘。故而,衛大人便帶著人過去看看,具體是個什么情形。”
“哦,金礦?”孟勝新并未聽到金礦而表現出喜悅之情,反而眉頭皺了起來,“此事傳開了嗎?”
“想來應該沒大范圍地傳開。”孫友耕有些不確定地說道:“拓殖隊在收到消息后,立即派了一個小隊自衛軍過去,封鎖了整個貴德堡海陸交通聯系,以確保將此消息掩蓋住。”
“但是,也不排除當地土人通過物資交易或人員走動,將這個事情傳到倭人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