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人的海風裹挾著木屑與碳火的氣息,吹過臨海城(今釧路港)新鋪的青石板路。
碼頭上,一艘滿載鮭魚的拖網船正緩緩靠岸,船身漆著醒目的紅藍兩色--這是“海豐號”的標記——臨海第一家民營漁業公司的產業。
甲板上,阿依努族水手大狗熟練地拋著纜繩,他古銅色的手臂上,鯨骨刺青隨著肌肉起伏若隱若現。
八年前,他還在使用祖輩傳下的木叉,駕著獨木舟在波濤中與一群群鮭魚搏斗,如今卻能精準操控滑輪絞盤和拖網,并將滿滿一艙漁獲起吊上岸。
“老掌柜,這季的收成比去年多了三成!”穿著粗布短打得年輕伙計小跑著追上正記賬的陳掌柜,手里晃著一本濕漉漉的賬冊,“按新式鹽漬法加工的漁獲,連日本的商隊都搶著訂!”
陳掌柜搖了搖頭,笑著用口水沾了沾毛筆,自顧自地在賬本上記了幾筆。
“行了,行了,到了年底,老子都給你們一個個都發利市!”他笑了笑,瞇眼望向碼頭另一側。
三座磚砌的煙囪正噴著白煙,那里是拓殖隊官辦的“臨海糧油廠”,日夜不休地將大豆、花生榨成清亮的油脂,再裝進木桶,運往南方各堡。
忽然,一陣尖銳的哨聲劃破空氣,碼頭上的工頭揮舞著大手喊道:“加快速度!運輸船要不了幾天就要裝貨!”
漁坊的角落里,一位年輕女工偷偷將一片碎魚肉塞進圍裙口袋,這些足夠一家人吃頓美味的魚儈。
西門外新立的“磨坊街”,水力驅動的石磨正將燕麥碾成面粉。
數十個移民蹲在路邊,用石灰混合火山灰砌磚,準備對住宅區進一步擴建。
城中官辦建材廠的水泥、磚塊供不應求,許多居民索性直接使用草泥、土塊修筑自己的房屋。
如今的臨海城,常住人口已達四千二百余人,是北瀛島當之無愧的第一大城。
城市以老城為中心,四條主街呈輻射狀展開。
海昌街兩旁,魚行、漁具鋪、船具修理鋪鱗次櫛比,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濃濃的海腥味。
百工巷里,鐵匠鋪、木匠鋪、陶瓷坊傳出此起彼伏的敲打聲。
學政路上,幾座學堂和技工學校,書聲瑯瑯,學生們不僅要讀書認字,還要鉆研算術、機械原理登實用知識。
番夷市最為熱鬧,阿依努人用皮毛、魚干換取鐵器、布匹,鄂倫春人帶來珍貴的獸皮和藥材,倭國商人則運來漆器、白銀,不同語言的叫賣聲交織在一起,形成獨特的市井氣息
“八年了,總算像個樣子了!”臨海城守劉平順看著面前剛剛落成的三層政府辦公樓,滿懷激揚之情。
從一片荒無人煙的灘涂,建成一座數千人的大埠,這其中的艱辛,唯有他們這些親歷者才能體會。
篳路藍縷,尚不能道盡這段崢嶸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