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一路走走停停的“平昌號”駛入了興安港碼頭,準備在這座新華真正意義上的“大城市”稍事停留兩日,順便承攬幾票貨物運輸。
興安縣是去年才設立的,是新華第十個建制縣,總人口三千二百余,轄下有興安、新渡(今牡蠣河小鎮)、北屯、東郭(今塞沃德小鎮)四個鄉鎮以及三十余個村屯。
經過七八年的發展建設,興安縣基本上算是一塊“熟地”了,被打理得橫平豎直肥沃農田,修建得細如織網的灌溉水渠,還有四下升起的裊裊炊煙,以及一棟棟寬敞而舒適的農舍房屋,相較于打打殺殺的歐亞大陸,無疑就是一片人間沃土。
興安縣城雖小,但五臟俱全。
八百多人口的小鎮,街道規劃方方正正,夯實的土路兩旁是一排排整齊的民居和商鋪。
縣衙、銀行、稅務所、商行、貨棧、工坊、學堂依次排列,甚至還有一座百工技術學校,為有需要的移民提供勞動技能培訓。
碼頭區是縣城最繁忙的地方。
得益于這里無數鮭魚洄游的天然優勢,地方政府和稍具實力的商人在河畔建起了數家魚產品加工廠。
此時的碼頭附近,工人們正忙碌地將捕撈上來的鮭魚進行腌制、晾曬,制作成美味可口且易于保存的魚干或陶制罐頭。
這些魚產品不僅暢銷國內各地,還遠銷西屬美洲,為興安帶來了豐厚的財富。
“今年鮭魚比往年多,光是上個月就腌了兩千多斤!”一名工坊主站在碼頭邊,指著正在裝船的魚貨說道,“南方那些居民,可愛吃咱們這兒的咸魚了。”
除了漁業,興安還利用周邊豐富的資源,發展起了諸多初級手工業。
有榨油坊,利用本地種植的油菜籽、花生,將其壓榨成油脂,供應本地和周邊村屯。
還有木材廠,一棵高大的松木和杉木被伐倒,然后通過興安河(今坎貝爾河)放排,送至木材車間,加工成板材,用于建房或造船。
除此之外,縣城附近還有幾座磚窯、石灰窯、水泥窯之類的建材廠,滾滾的濃煙,不斷從煙囪里排出,在半空中形成一團團黑霧。
不過,相較于始興、廣豐、分州等開發建設成熟的縣份,興安的基礎設施還相當落后,通往南方的陸路仍以泥濘的小道為主,但凡遇到雨雪天氣,便難以再行。
工業發展更是還處于起步階段,基本上都是一些技術含量較低的初級手工業,缺乏上規模的“現代化”工廠和先進的生產技術。
不過,隨著新華政府的持續投入,以及人口的不斷增加,興安的發展潛力依然十分廣闊。
碼頭上,一名港務員滿懷憧憬地描繪著興安的未來:“再過幾年,我們興安肯定要大變樣!等道路修好了,更多的工坊建起來了,說不定就能成為北境最繁華的地方!”
“呵呵……,再過幾年,你們興安怕是要趕上始興了!”聽到這位港務員訴說著未來興安的美妙前景,“平昌號”船長馬長順不無揶揄地說道。
在他看來,興安雖然發展迅速,但與那些南方老牌的繁榮縣城相比,差距依然巨大。
那名港務員聽到這略帶挖苦的話語,不禁橫了馬長順一眼,臉上滿是不悅。
他用力扯過貨物申報清單,隨手扔給馬長順,語氣生硬地說道:“別瞧不起人!要是將我新華中樞政府搬到我們興安,焉知這里的發展不如始興城?”
說完,便轉身離去,不再理會這個嘲笑自己“家鄉”的外鄉人。
“嘿……”旁邊的大副張貴見狀,立時刻薄地說了一句,“就算將我新華中樞政府放在你們興安,這里也永遠比不上始興城。……都是一群鄉巴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