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8年3月7日,驚蟄剛過,新華制糖廠的煙囪再次冒出淺灰色的煙。
新華決策委員會委員、內閣副張若松與輕工集團負責人熊澤謙站在一口大缸前,看著一群工匠們正在運用黃泥土(膨潤土)的吸附性使粗糖漿脫色。
他們將熬制好的黃黑色糖漿倒入一種類似漏斗形狀的瓦溜中,下面有一口大缸承接過濾后的糖渣。
幾名工匠用黃泥水淋下,使得原本糖漿中黑色的渣滓掉入缸內,而瓦溜中則剩下了白色的糖霜。
待它凝結干了,就會變成了白色的砂糖。
在這個時期,超過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蔗糖產品都是以那種黃色或者黃黑色的粗糖和紅糖(或者黑糖)形式存在的。
至于像后世那種潔白如雪的白砂糖,則幾乎沒有。
即使最白的糖,如威尼斯精糖,也帶淡黃色,且產量極少,僅供歐洲王室及大貴族享用。
但在大明,卻有質量極高的白糖,雖然也略帶黃色,不如現代精制白砂糖純凈,但卻算是這個世界上最為純凈的“白砂糖”。
這種白糖成為大明最為重要的出口商品,遠銷南洋以及歐洲。
關于如何制取白糖,在大明剛剛出版的《天工開物》里就有詳細描述,并附有圖片所示。
去年,移民船隊在搜集大明典籍和文物的過程中,在登萊意外看到這本被譽為17世紀的工業百科全書后,立時如獲重寶,將蓬萊縣城內售賣的數本書冊盡數買下,然后帶回了新華。
這本由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卷六(《甘嗜》)中,非常詳細描述了種蔗、制糖的各種方法,比《糖霜譜》(北宋王灼著)一書更系統、更詳盡。
根據該書所述,使用黃泥褪色法(黃泥水淋糖法),可以通過吸附作用,去除糖漿中的雜質和色素,最終得到顏色較淺的白糖。
不過,該書中所記載的方法不夠精確,只是籠統地描述為用黃泥澆淋,澄清粗糖中的雜色。
正確的做法是先用高嶺土析出雜質,然后再行熬制,才能加工出色澤純凈,清白如雪的砂糖,而非直接以黃泥水澆淋黑砂糖。
這一步改進,還是新華輕工研究院和新華制糖廠經過兩個多月反復熬制試驗,才獲得的最為有效方法。
其實,對粗糖進行脫色澄清,最好的方法是使用活性炭或離心分離技術,這樣效率會更高,成本也會更低。
但囿于技術和材料的暫時不足,制糖廠還無法利用上述兩種后世的方法,也只能勉強根據黃泥褪色法來制取白砂糖,并在過程中稍加優化。
這是一種基于高嶺土吸附的物理脫色技術,是華夏老祖宗制糖工藝的重要突破,雖然與后世工業制糖技術仍有巨大差距,但在這個時期,卻屬于世界白砂糖制取技術的第一梯隊。
盡管,使用這種脫色法生產的白糖技術已經很成熟,但產量受限于原料、工藝和市場需求,整體規模并不大,屬于高價值的小眾商品。
大明普通百姓消費多以紅糖為主,僅富貴人家或藥用才會少量購買,大部分都外銷南洋、日本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