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歐洲殖民者仍依賴于傳統單寧酸類植物鞣劑緩慢鞣制,新華的工匠們已經在數年前便開始采用改良的鉻鞣法和油鞣工藝,大大縮短了生產周期,同時也提升了皮革的耐水性和柔軟度。
這使得新華的皮革制品不論是在質量上,還是在價格上,在大明和西屬美洲,乃至歐洲市場上極具競爭力,每年都能為新華帶來80-100萬元的巨額收益。
若是以單一供貨渠道來說,這個時期,新華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毛皮供應商,不僅影響了整個東方的皮毛貿易格局,而且還對歐洲的的皮毛市場造成深遠影響。
通過新華的走私渠道,西屬美洲每年向歐洲間接輸入約8000-10000張各色毛皮,總價值超過三十萬比索。
雖然,這個規模仍舊遠遠少于法國皮毛商人所銷售的數量,但卻對整個歐洲的皮毛市場形成一定的沖擊。
可以說,新華通過十余年的經營和布局,皮革帝國已然成型,并繼續向著更廣闊的貿易版圖擴張。
早期,新華的毛皮加工基本上跟歐洲的鞣制工藝沒有太大區別,也是主要采用植物鞣劑,比如樹皮、樹葉、果實等富含單寧酸的植物材料,使之與毛皮中的膠原蛋白結合,讓生皮轉變為耐用的植鞣革。
這種工藝流程的特點雖然簡便易操作,但鞣制周期很長,持續數周到數月不等,而且,成品革也會呈棕黃色,質地較硬,適合制作鞋底、馬具、粗鄙皮衣。
這導致新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對那些珍貴皮毛僅做簡單鞣制加工,然后當做生皮賣至大明和西屬美洲,平白少了一大坨利潤。
當然,歐洲還有一種皮毛鞣制方法就是利用礦物鞣劑,用天然明礬對其進行加工處理,會使得皮毛更為柔軟、潔凈。
但這玩意,新華境內還未發現有相應的礦藏,需要從西屬美洲大量進口,很容易受制于于人。
為此,穿越眾利用自身豐富的化學知識,通過礦物合成的方式,先后制取了三價鉻鹽、鋁鹽、硫化鈉(通過加熱硫磺與木炭或天然硫礦與焦炭反應生成硫化鈉)等諸多化工原料,不僅讓整個皮毛鞣制流程大大縮短(時間僅為1-2天),還讓皮毛質地更為柔軟,皮革耐熱性也是顯著提高。
當然,最重要的是,利用化工原料鞣制皮毛在相應提升生產加工效率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鞣制成本。
畢竟,不用再耗時費力地從西屬美洲進口明礬以及其他植物鞣劑了。
化工鞣劑的廣泛運用,也直接帶動了新華的化工產業的發展和進步。
而在新華境內諸多新辟的拓殖區,除了相應的地方管理機構外,通常都會有南方貿易公司的皮毛站點如影相隨。
這些站點不僅負責收購各色生皮,還建起了簡易的鞣制工坊,對收來的毛皮進行初步加工,然后再統一運回啟明島總部,做最后的精制處理和著色。
這種分布式生產體系極大降低了加工成本和運輸成本,并確保新華能迅速響應市場需求。
此番,進抵沐陽堡的移民船上,所載的幾桶刺鼻性的物什,自然不是水手口中戲稱的“毒藥”,而是皮毛站點用于鞣制皮毛的化工原料。
——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